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08版:深读 上一版   
上一篇

记者手记

补齐短板,迈向“幼有优托”

□报业集团记者 林泽贵

“养娃难、养娃贵”,新一代家长的声音,政府听到了。

厦门率先行动,围绕托育服务进行改革创新,引导全社会的资源力量,大力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打造“共同带娃”普惠托育新模式,阶段性成效颇为明显。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超三成有入托需求,但实际入托率仅为7.86%。为何会出现家长有需求,而机构招生又不满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量家长送托意愿、送托意识不强,其中,又与机构的布局、服务、价格、专业度能否满足家长需求息息相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传统的日间全托,一些职工很需要的周末托、临时托,在厦门虽有探索,但目前仍不多。此外,在价格优惠、质量保障的基础上,距离越近的小微型托育点更受欢迎。

厦门鼓励托育服务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合设,并以“完整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为基础,推动近20个社区在改造时,强化托育服务设施建设,不少“小而美”的托育点也逐渐嵌入社区,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但有关部门也发现,在传统小区内建设小微型托育点,受到消防规范、面积、规模等约束。为此,厦门出台了《厦门市小微型托育点管理暂行办法》,予以专项解决。

目前,厦门托育服务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人才方面缺口大、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职后培训不足、员工收入偏低、队伍稳定性差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实现“幼有优托”,强化人才支撑、提升服务质量是关键。

可喜的是,厦门对此早有意识。厦门将育婴师、保育员、保育师等纳入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并在全国首创出台《厦门市托育服务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在卫生系列职称评审中增设托育相关专业,打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近日,厦门12人获得了初级托育师专业技术资格证,成为全国首批获此职称的托育师。这是厦门在托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重大突破和制度创新,有助于提升托育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托育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迈向“幼有优托”,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还需各方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补齐发展短板,让普惠托育真正惠及更多家庭。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