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05版:科教/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赵燕侠:梨园传奇永续

京剧赵派艺术创始人,走了。

3月23日上午,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我国京剧界老中青几代演员和自发从各地赶来的群众等,送别京剧艺术家赵燕侠最后一程。

3月19日,原北京京剧团副团长、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赵燕侠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7岁。

“我们痛失了一位前辈艺术大师,我们剧院的奠基人。”北京京剧院副院长、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迟小秋说,赵燕侠老师在京剧长河中,用她毕生的艺术实践与创作,形成并创立了独具风格的赵派艺术,为京剧的创新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无数人心中,赵燕侠独树一帜,精于传统,善于创新。

自组燕鸣社挑班演出,创立建国后京剧旦角艺术中新的艺术流派“赵派”,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并列“五大头牌”……赵燕侠为京剧艺术奋斗了一生。

80余载的艺术生涯中,赵燕侠“一人千面”,塑造了《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碧波仙子》中的鲤鱼仙子、《红梅阁》中的李慧娘、《沙家浜》中的阿庆嫂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赵燕侠出身京剧世家,6岁即在武汉登台首演,7岁起随父亲在杭州、上海、汉口等地搭班演戏。14岁到北京后师从荀慧生、何佩华、李凌枫、诸茹香等先生。20世纪40年代组建燕鸣社,在京、津、沪等地演出,后长期在北京京剧院从艺。1996年,赵燕侠正式告别舞台。

赵燕侠曾立下决心与目标:要让全国各地的观众都能听得懂她主演的剧目,听清她唱、念的每一个字。其唱念风格和效果自成机杼。

“为了能让观众听得懂、不晦涩,赵老师把很多上口字、尖团字都抹去了,尽量通俗化。”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周晓盟说,“她通过这种打破传统的方式,深入与观众的联系,展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1980年,北京京剧院应邀到美国纽约、费城等十大城市演出83场。京剧表演艺术家阎桂祥回忆起那段时光,感慨良多:“当时学《拾玉镯》,老师让我琢磨,孙玉姣的脚步应该什么样?她给我讲人物、讲故事,说演得要纯、要朴实,脚底下要有小孩的年轻感。”

国粹艺术,薪火相传。迟小秋说:“我们要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应该学习赵老师的艺术精神,践行艺术为民,下真功夫、练真本领,用京剧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文化自信。”

“赵老师对京剧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她永不放弃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周晓盟说,“要认真研习老前辈们留下的经典,打好基础。有了丰厚的底蕴,创新才不是无源之水。”

在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谭茗心看来,前辈艺术家们进行了很多道路探索,“我们先要做到守正,再结合观众新的欣赏习惯和方式,去发现新的演绎或唱腔技巧,形成自己的特点。”

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人们不愿离去。20岁的戏迷景晓童眼含泪光,她从山东连夜赶来:“我内心对赵派艺术非常尊敬,平时就喜欢听赵老师的戏,今天一定要来看她最后一眼。”

春风徐徐,仿佛在诉说着人们的哀思。

(据新华社电)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