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08版:深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记者手记

“粮仓”新生的启示

□本报见习记者 王玥明

在浦城县牛鼻山考古遗址,炭化的谷粒、储种的陶器,还有石制的农具,静静诉说着闽越先民的农耕智慧,也见证着浦城悠久的稻作文明。“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这句流传多年的俗语,道出了浦城作为“福建粮仓”的底气。如今,作为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浦城正续写着“福建粮仓”的新篇章。从刀耕火种迈向数字时代,浦城人对土地的敬畏和以民为本的理念从未改变。

浦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突出之处,在于将千年的土地伦理深度融入现代全生命周期管理与精细化管理,精准聚焦每一寸土地、每一位农民。种粮大户马芳华的再生稻田对灌溉、排灌有特殊需求,工程设计团队便将梯度落差的改造精确到厘米级;农用无人机需要无遮挡的作业空间,供电部门便积极配合迁改田间电线杆。种种细节,无不彰显浦城对土地潜能的深度挖掘,以及对农民需求的极致回应。

科学技术同样让浦城高标准农田的管护实现全程细微化:借助土壤“三普”数据为农田精准“画像”,依托“掌上农田”App实现从规划到管护的全流程监控,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的各项健康指数,为农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科学的制度创新则为数字管护注入持久动力。浦城县构建“县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使用者自护、受益者参与”的多元管护机制,明确各方责任,保障高标准农田实施长期稳定推进。

在种植模式上,“稻—再—油”三熟制的创新实践,完美融合传统轮作智慧与现代生态理念。土地高效利用,秸秆还田则实现了“田养种、种养田”的良性循环,既延续了土地休养生息的自然规律,又大幅提升经济效益。“00后”王镱杭等新农人利用无人机飞防作业,获得可观收入,山桥村的油菜花田变身网红打卡点,这些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以民为本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真正实现了土地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多重目标。

从牛鼻山遗址的古老稻种到现代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浦城粮仓之“变”告诉我们:高标准农田建设绝非简单的硬件升级,而是涵盖土地潜能挖掘、农民需求回应、科技应用、制度创新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尊重土地规律、坚守民生情怀,将更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