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07版:潮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兴海育才 赓续不绝

□范陈春 刘益清

在新中国航海事业的浩瀚征程里,黄季成宛如一座灯塔,照亮前行的航道。这位新中国第一代航海先驱,怀揣对海洋的无限热爱与赤诚,毅然投身于开拓航海事业的浪潮中。

黄季成的一生,是与海洋搏击、为航海事业奉献的一生。他身上体现出的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爱国奉献的精神,正是福建海洋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所在。这种精神,贯穿于福建海洋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福建儿女逐梦深蓝。

早在先秦时期,福建先民就已“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开启了航海探索的征程;三国时期福建便是吴国的造船基地,航海人才声名远扬,左思在《吴都赋》中有所描绘:“弘舸连舳,巨槛接舻……槁工楫师,选自闽禺”;魏晋南朝时,福建便以善航闻名;进入宋代,闽人凭借长期积累的航海经验,航海技术取得长足进步,从早期靠肉眼、经验辨别方向,到学会利用仪器观测、牵星术定位导航;明清时期,航海的闽人编绘针路图、编制针路簿,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航海资料。特别是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每次出航,舰队都会在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候风,补充给养。船队中的两万多人,大部分来自福建,与郑和同列正使的龙岩人王景弘,掌管观测日月星辰、风云气色的福清人林贵和等担任重要岗位。明清时期册封琉球的航海活动,福建人也多是官方指定人选。1392年,明太祖赐“闽中舟工三十六姓”,这些航海家、学者等在琉球负责航海、造船、外交文书编写等事务,对琉球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代以来,福建海洋人才与中国海军的发展紧密相连。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开办福建船政局,设立马尾船政学堂,培养出中国海军最早的中坚力量。以北洋水师为例,众多舰长和军官来自福建,特别是福州。福建人在海军领域的优势一直延续到民国。他们在海军建设、军事理论研究、舰艇制造等方面不断探索,为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

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于1920年2月在集美学校开办的水产科,渔航兼修,旨在“造就渔业航业中坚人才,以此内利民生,外振国权”,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国航运业的中坚力量。如宣伟,曾任亚洲第一艘超级油轮“东亚巨人”号以及“伊丽莎白皇后”号的船长;林维棋,担任过中国最高级远洋客轮“耀华”号船长。

新中国成立后,黄季成作为第一代航海先驱,在百废待兴的航海领域,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才能,开启了艰难的创业之旅。在简陋的条件下,他潜心钻研航海技术,一次次迎着风浪出航,积累了宝贵的航海经验。他不仅自身技艺精湛,还心怀传承的使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传授给后来者,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航海人才,成为新中国航海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回顾福建海洋人才历史,其发展背后有着清晰脉络与独特规律: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海洋资源,是福建海洋人才成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历史时期政策导向,如唐宋鼓励海外贸易、明清的海防需求等,深刻影响人才发展方向。而福建人骨子里的冒险精神、开放心态,以及对海洋的热爱与敬畏,则是海洋人才辈出的内在动力。

从古代的航海先驱到近现代的教育大家、科研专家,福建海洋人才不断传承与创新,为海洋文化的传播、航海事业的发展、海洋经济的繁荣贡献着力量。

展望未来,在海洋强国战略的指引下,福建这片海洋人才的摇篮,必将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续写海洋事业的辉煌篇章。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