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第03版: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 智能引领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

物联网:深融新基建 变革正当时

□本报记者 李珂

物联网是新基建的科技支撑与核心要素。物联网技术已深度融入新基建所涉及的每个模块当中,与之融为一体。

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量高达91亿个,预计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包括蜂窝及非蜂窝)联网数量将达到252亿个。在2019年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市场,全球15亿台蜂窝网络连接设备中9.6亿台来自中国,占比64%。

在本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物联网成为热点议题。与会嘉宾认为,在国家发力新基建大势下,物联网产业遇到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保证物联网的安全,如何进行海量设备的安全连接和管理,如何打破数据“孤岛”充分利用数据资源等,将是物联网产业必须考虑的问题;物联网产业创新变革,正当其时。

构建安全生态

物联网设备与日俱增的同时,安全成为迫在眉睫的大问题。物联网庞大的设备基数,加上普遍的软硬件脆弱性,使得物联网安全威胁逐渐成为常态。

当前,基于物联网的攻击已经成为现实。与会嘉宾认为,传统互联网时代打补丁式、被动防御式的安全手段,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技术发展趋势,而安全物联网产业应从底层自主可控核心技术开始,全方位、系统化地构建物联网安全生态。

如何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免疫?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给出了新的解题思路:用主动免疫可信计算,即计算运算的同时进行免疫的安全防护,使得存在缺陷不被攻击者所利用。“它以密码为基因实施身份识别、状态度量、保存存储等功能,可及时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与排斥进入系统的有害物质,相当于为网络信息系统培育了免疫能力。”沈昌祥说。

“要构建双重体系结构,由计算部件和防护部件协调工作,把产业园的物联网计算器件、网络变成健康、免疫的网络。”沈昌祥指出,中国已形成自主创新安全可信体系,开启了可信计算3.0时代,当前,要加快可信计算3.0推广应用,同时筑牢基于5G的安全可信物联网防线。

密码技术作为网络空间安全的核心与基础,如何应对其在物联网应用中的新挑战?

深圳市纽创信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樊俊锋提出,构建基于密码芯片的物联网安全芯片。他说,传统的密码芯片主要是做密钥保存和密钥运算,现在的密码有新的应用即保护软件,除了保护密钥以外,还要保护这个芯片上所运行的软件。

“云端是另一个挑战。”他说,一个物联网的云可能会面临几千万几亿个设备同时接入,这些设备都是有密码运算的要求,这就给现在的物联网云平台带来很多挑战。“预计未来会有大量的密码卡、密码机、高性能的密码资源池用在物联网的云平台上,基于安全的密码算法、密码协议等用来构建整个物联网的安全基石。”

与会嘉宾认为,物联网行业标准、协议制定以及管理工作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安全性和风险可控性有待被塑造成为新的行业标准。

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秘书长王昆说,目前国家物联网终端产品的监管机制还不完善。“物联网产品种类繁多、应用广泛,形成统一、实时的标准和管理制度非常难,众多部委涉及多个管理环节。”他建议,打破监管壁垒,既依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又要通过好的企业、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来大力推动团体标准,并尽快打造物联网终端产品的权威检测认证服务平台。

近年来出台的物联网安全政策法规,从传统网络安全延伸到物联网安全,正是国家在积极带动物联网技术全方位提升安全能力决心的最好诠释。

与会嘉宾认为,随着新基建加速推进,提升物联网安全的产业将加速涌现,为我国数字产业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拓展空间广阔

无论是数字转型,还是智能升级,都离不开连接,而连接正是物联网实现万物互联的根本。专家认为,从这个角度讲,物联网不仅是新基建的科技支撑手段,甚至是其核心要素之一。

物联网新基建能与其他信息基础设施进行有机融合,向边缘侧和应用支撑体系化双向延伸,进而拓展出巨大的发展空间。其中,领衔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5G,其技术标准更是向物联网领域倾斜。

我国正大力推进5G网络商用,为物联网集数字化、智能化为一体的人与物交互共享的生态网络提供技术保证。而对欧洲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博导王承祥和他的团队而言,6G的研发工作已徐徐展开。

“我们预计在2030年实现6G全面商用,所以尽早开展6G研究,对我国在6G研发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至关重要。”王承祥说,6G将在5G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移动互联,扩展万物互联的边界和范围,并将和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万物智联。

王承祥解释,6G由于指标、技术需求的不同,会引发其他新型应用场景,如通信、计算、控制、定位、感知等融合应用场景,空间地海一体化的场景等。

物联网在推动数字经济智能化、社会进步的同时,促进了社会变革和产业革命。

在新能源领域,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搭建一个泛在的电力或能源物联网,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等售后服务。

该公司副董事长黄世霖介绍,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汽车占比逐渐增大,在基础建设上,需要构建一个电动汽车使用非常便利的环境,取代现有加油站和4S店的模式。它既是一个储能装置,又是一个充电装置。而从电网角度看,它可以有智能电网的终端储能所有功能,包括应急电源、备用电源、调节电网等,同时对分布式的清洁能源进行消纳、存储。

如何把物联网技术用在城市治理和监管领域?平安国际智慧城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经理高孟轩以环保议题切入。

“生态监控是一件复杂的事,要做好就要有一体化平台,底层就是一个生态环境物联网大数据的平台作支撑,数据互联互通。”高孟轩说,一座工厂在制造产品时可能会有固废、危废,也可能会有污水、废气等,这个平台一定要去处理、去分析。获得数据后,我们可以用人工智能建模,通过很多智能应用帮助政府去做决策。

高孟轩介绍,过去几年深圳投入30多亿元在各种环保设备和独立系统的建设上,但这些平台存在割裂“烟囱”问题,数据互联互通不够。深圳市智慧环保平台建设不到一年时间,已汇集135亿条数据,8000多个传感器、十几个零散系统都已打通。

专家认为,尽管物联网建设还面临诸多困难,但科技革命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已为物联网的发展孕育了肥沃土壤。物联网将与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发展、融为一体,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