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莆田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莆田非遗:承载历史“活”在当下

□莆田观察记者 林爱玲

仙游县枫亭元宵游灯习俗(资料图片)

制作菜头灯。陈应太 摄

莆田木雕飞天宝盖观音(檀香木)李凤荣 作

海祭妈祖大典 (资料图片)

从纤毫毕现的木雕到热气腾腾的红团,从墨韵雅致的竹刻到黄金瓷器,仰可追妈祖故里舟去远,近可尝炝肉焖豆腐的本地味,穿梭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在烟火气和时代美学的光晕中,人们通过遇见非遗记忆与技艺,换个方式触摸历史,感受活在今天的非遗。

日前,《非遗里的中国》在莆田取景,节目组走进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打造“生活里的非遗美学秀”,揭开莆田非遗艺术与技术的创新应用,致敬传统文化的历史基因。

如今的莆田市与宋代的兴化军版图几乎重合,悠久的历史文化,神奇的人文创造,独特的莆仙方言,共同构成莆田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至当前,莆田市拥有1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妈祖信俗,10个国家级、63个省级、33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拥有11个国家级、92个省级、61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非遗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民俗等类别,展现出浓郁的地方传统文化魅力。


地方与风物

难得一遇的闰二月,让三四月的莆田再续元宵热情。3月23日,荔城区黄石镇下江头村举办闰月元宵非遗民俗文化节,上演打铁球、坐刀轿、踩高跷等非遗表演。高潮莫过于最精彩的赤身打铁球——表演者坐上钢刀做成的刀轿,用直径约10厘米的铁刺球,用力甩打后背,以此寓意以英武的精神驱邪祈福。

据不完全统计,散落在莆田民间的各类神祇多达800多个,各类酬神活动内容多样,歌舞、杂技、鼓乐、戏曲几乎无所不包,且大多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俗底色。从元宵节庆、酬神礼神中走出的莆田非遗技艺,如枫亭元宵游灯、九鲤灯舞、皂隶舞、爬刀梯、摆棕轿、木偶戏、大鼓吹、搭蔗塔等,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狂欢本质。

戏曲表演在民俗活动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无事不戏的莆田,民间戏班生意兴隆,形成庞大的文化市场,也推动了民间曲艺的繁荣。2006年5月,文化部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莆仙戏位列传统戏曲类第三位。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莆仙戏不仅吸收了民间道场中的法事音乐、歌舞表演及道教科仪,也深受佛教变文、经文、音乐及讲经的艺术手段影响。宋时,莆田秀屿港与温州航运频繁,杭州、温州一带的南戏剧目流入莆田,明清时又大量移植改编其他声腔剧目,加之后来者的新编历史剧剧目,延展至今,历史悠久、剧种独特、内容丰富等特色让莆仙戏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由此诞生。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该信俗传播到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在妈祖故里,与妈祖信俗相关的非遗有许多,妈祖传说、妈祖宴菜、妈祖祭典、妈祖回娘家祭祀民俗、妈祖蔗塔、妈祖庙会、妈祖供品制作、妈祖金身巡游、湄洲女发髻等传承至今。

盛行的信俗活动推动了工艺发展,莆田木雕就是其中代表。

莆田木雕有着近千年历史,唐代时已经开始采用莆田木雕装饰建筑,还用于佛像和刻书。宋元时期,由于妈祖信仰的盛行,神像雕刻大量问世。明清两朝,莆田木雕成为朝廷贡品。

在当地丰富的民俗土壤滋养下,莆田艺人匠心传承,千枝竞秀,创造出留青竹刻、金镶玉、错金银、枫髓香、软玉等精妙绝伦的非遗技艺,并形成以木雕和古典工艺家具为龙头,以石雕、铜雕、竹雕、玉雕、牙角雕和草编、竹编、藤编、芒条编、棕编、塑编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依山背海的莆田,尽得山海之利,当地人的口味也被山与海一同影响塑造着——靠海吃海,追求本味;热衷杂烩炝,是物质不丰的年代将山珍与海货凑于一盘的智慧。非遗小吃焖豆腐,燕皮扁食、红团、干咩羊肉、兴化米粉、枫亭糕、桂圆干等依循本地风土的街头吃食,带着历史记忆和地理特征,拼凑出莆田人被山海塑造的饮食文化与生活习惯。时至今日,这些有趣有味、最是寻常百姓家的小吃仍是莆田宴席上必不可少的地道风味。

守望与传承

4月11日,入选2023-2024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演员(剧目)录制工程的莆仙戏《踏伞行》,经过6天的紧张拍摄,圆满完成舞台录制工作。2023年除夕夜,该剧惊艳亮相央视春晚舞台,赢得海内外观众的关注和赞誉。

4月13日,莆田市莆仙戏非遗保护传承中心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莆仙戏演员、演奏员专业技术人员36名。“经过全市上下多年的努力,莆仙戏越唱越响亮,但还是面临缺人才、新旧断续问题。”国家一级演员、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副院长黄艳艳说。

从抢救性的非遗保护到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一方面依托所属领域的活化率和非遗传承人群基数,也需要依托传承基地化集聚效应。作为全国工艺美术重点产区之一,莆田高度重视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近年来,更是提出“打造工艺美术千亿产业集群,建设东方工艺美术产业之都,到‘十四五’末,工艺美术产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发展目标。

4月7日,第二届中国(莆田)国际黄金珠宝博览会开幕。21家沉香珠宝参展商带来各种别具一格的沉香珠宝,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莆田木雕的发展是在沉香雕刻中探索发展,辅以金银,方便打消消费者无法辨识沉香的顾虑。莆田这么多好的传统工艺,我想用合适的价格、实用的搭配、精致的设计,让更多人能够从莆田带走珠宝。”“润物”沉香珠宝品牌创始人陈琴说。

非遗何以更好地活在当下?或许新生密码早已融入时下社会发展图景中。《非遗里的中国》通过非遗创新秀演、沉浸体验、还原绝技等全新的方式打开非遗,多维度呈现非遗的创新成果、历史底蕴、中国智慧、东方美学。“这次节目拍摄集中展示了莆田非遗文化中的多项代表性技艺,既有对传统非遗项目的情景再现,也展示了随时代而生、而变的活态创新应用场景和年轻一代的活态传承。”莆田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期待节目播出后,大家能在影像创新中重新认识莆田非遗。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