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莆田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讲好莆田非遗新故事

□林乔立(莆田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

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从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到木雕、泥塑、金银制作工艺等,无不彰显莆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当前,莆田非遗文化需要发力深度挖掘和多角度宣传。顺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组织由非遗研究者、非遗传承人和具有一定艺术表演能力的人才组成专业团队,创作专业且符合当下时代特征的节目内容,进行广泛宣传,全面提升非遗文化的对外传播力、影响力。让非遗文化以更丰富的形式走进百姓日常,让传统技艺服务于现代大众的衣食住行,构建更深的情感链接。

探索非遗保护新模式,推动“非遗+文旅”“非遗+产业”“非遗+保护区”融合发展,不断激发非遗传承新活力。

在“非遗+文旅”方面,依托兴化府古街、绶溪公园等现有文化旅游资源,植入九鲤灯舞、舞龙弄九鲤、留青竹刻、泥塑、打砂花等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演艺类非遗元素,为非遗开拓新市场、扩大新受众。设立常态化的非遗文化街区,将非遗美食、非遗演艺、非遗手工艺等地方特色在这里集中绽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共存,决定其保护的复杂性。近年来,莆田在木雕、金银、佛像泥塑等技艺类非遗方面,衍生创作出一系列既有文化特色又有高附加值的爆款产品,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可见,推广生产性非遗项目应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以产业开发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

非生产性非遗项目保护方面,鼓励村民参与遗产守护,辅导各级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当地村民组建文化遗产守护网络,打造特色传统文化基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学者积极参与,充当“文化义工”角色,与当地居民实现有效互动,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非遗是发展中的活态文化,应该向新而生,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与潮流体验有机融合,将非遗的单向传播转化为双向的人机交互,参与者可沉浸式体验非遗表演、民俗活动、艺雕泥塑等过程。同时,打造强有力的特色文化IP,让非遗技艺“潮”起来,满足广大群众时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