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福之味”美满人间

□苏 华

作为农耕作物的“百壶宴”、山之珍的“朱子家宴”、海之味的“妈祖宴菜”,这些反映了“福之味”文化的多样性,充满了世人感恩农业丰收的真诚喜悦,蕴含着朱熹尊崇圣贤、修身重德的思想精髓,突出了妈祖惩恶扬善、仁慈博爱的精神内涵。这一批极具代表性的地方美食特色文化,也构筑起“福文化”在整个福建的空间移动,展现出“福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独特景观。

在闽西长汀县濯田镇升平村,依旧保留着一个源起清朝康熙年间、延续了400余年的客家人的重要节日,这就是农历二月二举行的保苗祭。以祈求风调雨顺、驱邪禳灾、纳祥转运为目的,客家人在该日会抬着观音大士、伏虎祖师、定光大师、五谷大神塑像,举行巡游、斗轿、摆粿、喝酒等一系列活动。作为保苗祭的高潮,“百壶宴”以村落广场为舞台,置以数十张长桌,摆放糯米酒、供品糕点,点缀以桃花、李花、油菜花、山茶花等春天花束,呈现出全村人百壶齐置、畅饮共祝的盛况。

“百壶宴”之“壶”,不同于一般的茶壶、酒壶,而是具有杀菌、净化功能的特制锡壶。锡壶“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自古以来就备受客家人赞誉。不仅如此,客家人以“锡壶”来喻指“惜福”,呼唤世人珍惜幸福时光,感恩丰年祥瑞。就这样,“百壶宴”成为“百福宴”,与聪颖美丽、贤良持家的客家女子,历经淘米、蒸饭、冷却、填缸、发酵诸多工序而酿就的客家米酒,构成了一幅根植于农耕文化、祈福平安的生活画卷。

在闽北武夷山市五夫小镇,至今还传承着缘起南宋大儒朱熹、保留了800余年的“朱子家宴”。该宴席依循“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语出明朱柏庐《朱子家训》)的家训要求,选用竹笋、香菇、山药、黄鳝、螺蛳、泥鳅、鲤鱼、莲子、玉藕、金粿、芥菜等本地物产,构成了12道主菜和一汤一主食。

“朱子家宴”的菜名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五贤小碟”“砚田笔耕”“素心胶原”“风潮涌动”“金榜题名”,寓意勤勉学问、不忘根本,契合了朱熹“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的远大抱负;“朱子家宴”还引承民间故事,提示了朱熹为母亲熬制的“金秋满月”、为夫人所做的“荷塘蛟龙”、宴请长辈的“有凤来仪”和招待宾客的“翡翠太极”,彰显了朱熹孝顺尊老、关爱妇孺的优良美德;“朱子家宴”更是提到朱熹以“鳝”寓“善”,鼓励多做好事以获取吉庆的“积善余庆”,以“鱼”寓“余”来表达莲田丰收的“莲田有余”,从而延伸到期盼仕途平坦、吉祥富裕的美好愿望。

就这样,“朱子家宴”利用食材谐音来支撑起美好意蕴,以推崇人文教化、祈祷健康平安,由此也展现出“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的就地取材、厉行节约的精神,更是成为“福文化”自最初的农耕文化向礼仪秩序、人文教化过渡的一大标志。

在妈祖文化的起源地莆田,一直流传着过去被称为“吃福余”、而今被称为“妈祖宴菜”的习俗。依照旧礼,祭祀者与朝拜者在举行妈祖祭祀活动之后,会一道分享全猪、全羊、五果六斋、鸡鸭、海鲜等祭品。如今的“妈祖宴菜”,则是包括丹凤朝阳、湄岛秋菊、万灵拜寿、窥井得符、一帆风顺、妈祖寿面、龙王点兵、发财有余、喜庆花篮、群仙迎驾、妈赐寿桃和全家福等十二道菜,具有浓厚的地方性文化气息。

作为“天下妈祖,千人盛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宴菜”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一是歌颂妈祖品德,昭示妈祖精神。以活甲鱼为主料、形似天书的“窥井得符”,利用海蜇皮和鸽子蛋来比拟妈祖慈爱之心的“丹凤朝阳”,以鸽蛋、鲍鱼、鱿鱼等食材表现群仙簇拥妈祖羽化升天的“群仙迎驾”,寓意妈祖精神昭昭,永泽后世。二是期望族群团圆、祈祷世人平安。“一帆风顺”犹如帆船航行,“万灵拜圣”神似四海朝拜,“妈祖寿面”形如太极图案,“湄岛秋菊”状若菊花盛开,象征妈祖恩赐的福寿绵长。三是祝愿成功安康、感念庇佑平安。利用发菜、鱿鱼的谐音而寓意“发财有余”,以咸蛋、皮蛋、鸡蛋制作蛋糕花篮,寄寓妈祖庇护、吉祥如意。

较之客家人的“百壶宴”和山之珍的“朱子家宴”,“妈祖宴菜”无论是菜名还是食材皆带有浓郁的“海之味”,不仅反映出妈祖佑护百姓、慈悲救世的博爱情怀,更彰显出“福文化”的海洋底色与深厚意蕴。

自最初的来自中原的农耕文化,到聚焦于福建本土、注重教化的朱子文化,再转移到朝向大海、走向世界的妈祖文化,“福之味”蕴含的依据本土、演绎生活、祈祷美满、祝愿幸福的内涵得以不断彰显。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根源文化的价值,推动多元共动框架下的“福文化”建设,需要全省开展将祭祀活动、文旅协作、产业振兴、城市符号的建设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治理活动,以全方位、系统化、整体性的思维,努力打造以农历二月二的“百壶宴”、农历三月廿三的“妈祖宴菜”、农历九月十五朱熹诞辰日的“朱子家宴”为代表的“福之味”,将之落实到与美食节、美食材、美食街、美食行、美食人结合在一起,以满足人民追求幸福的愿望为目的的日常生活之中,由此来踏实推进、大力践行“福文化”、创新“福文化”、传播“福文化”。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