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漳州观察 上一版   
下一篇

近年来,在省级铁枝木偶非遗传承人陈银龙的努力下,东山铁枝木偶在创新中得到传承——

古偶迎新生

□本报记者 苏益纯 通讯员 欧东茵 文/图

陈银龙与根据自己模样雕刻的铁枝木偶一起讲普法课。

陈银龙将“京剧喷火”融入铁枝木偶表演中。

一米多的小戏棚里,身高30多厘米的木偶踩着锣鼓声,行云流水般地变换动作。帘幕后的艺人灵活地翻转手腕,用三根铁枝为木偶注入生命:抬腿上马,扬鞭启程。

这项精彩绝伦的民间艺术叫东山铁枝木偶,2008年入选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岁学艺,6岁登台,至今已经整整表演了42年……48岁的陈银龙是东山铁枝木偶的第四代传人,也是省级铁枝木偶非遗传承人。

“但凡有生命力的剧种,都是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变革在民间。”在陈银龙看来,40多年的坚守不仅关乎一门濒危技艺,更是对非遗文脉的延续。这些年,他接过传承接力棒,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让铁枝木偶这项草根艺术走进校园、走上普法讲堂、走向网络大众,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双手撑起草根艺术

“提线木偶PK街舞”“铁枝木偶PK说唱歌手”……4月29日,一场“木偶嘉年华”在漳州古城热闹开演。陈银龙一边双手操持铁枝木偶,一边与嘻哈歌手说唱互动。木偶戏踏入“国潮”圈,引发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福建共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铁枝木偶三种木偶表演艺术。其中,铁枝木偶戏的历史最为悠久。铁枝木偶戏又称“纸影戏”,发源于宋朝。从元代开始,这项技艺从中原传入广东,唱潮曲说潮话,因潮话与闽南语系接近,很快流行于漳州的东山、云霄等地。

但“纸影戏”为何不见纸的踪影,变成了铁枝木偶呢?原来,早期制作影戏时,戏班还是在白纸硬窗背后点油灯映影表演。到了清朝末年,各类民俗庆典需在白天举行,逐渐演变出铁枝木偶。闽南一带的宗族观念重,大部分铁枝木偶戏的演出都放在祠堂和庙会。很多戏都是孝敬祖先唱给先人看,老百姓也爱看。

操纵木偶表演,不仅是个手艺活,还需要发挥体力和脑力。表演时,由艺人在幕后用三根铁枝管套上铁枝操纵木偶,身段和手势须特别灵活细致。表演时,操纵人必须会唱会念会做,并且熟悉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转换。心中琢磨表演,口里念唱词剧,手中舞弄角色,艺人“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演绎展现草根智慧。

陈银龙的父亲陈加申几十年坚持表演木偶戏,并发展“家族戏班”,组建了一个近20人的小剧团。鼎盛时期,剧团一年可以演160多场。但到上世纪90年代初,看戏的群众出现断层现象,青少年对这一演出形式较为陌生。此外,木偶班大多为半农半艺,是松散型业余艺术团体。演出经济不景气,演员陆续辞别,剧团面临解体。

对陈加申而言,铁枝木偶是贯穿家族几代人的理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了”。陈加申心急如焚,动员全家三代15人全部去剧团。就这样,上世纪90年代末,“陈家戏班”成立。

非遗艺术润童心

同大部分地方戏曲给人的印象一样,铁枝木偶戏在不少人心目中有一个刻板印象:时代远、故事情节单一。有的戏班甚至采用音响替代艺人的吹奏与演唱,艺术魅力大大降低。很多年轻人想着:戏曲都是老年人“咿咿呀呀”,一个简单的故事要唱个把小时。

即使被移进了现代化的剧场,铁枝木偶戏也面临观众老化的挑战。

讲方言的人逐渐老去、年轻一代不会方言,如何传承铁枝木偶?陈银龙想到一个很好的载体——校园。

从2018年开始,陈银龙开始频繁与学校合作,通过进校园进高校、培训中小学生和音乐老师等形式,培养年轻观众,夯实戏曲发展根基。在东山县石埔小学,陈银龙搭起小小的舞台,同学们端坐在舞台四周翘首以待。伴随着音乐声起,铁枝木偶闪亮登场,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

“以前可不是这样。传统的铁枝木偶戏采用潮剧配音,节奏缓慢。有一次,孩子们看戏看得快睡着了。”陈银龙说,单纯的戏曲不能满足少年儿童的胃口,他开始尝试对木偶的动作进行大改造。

他先推出木偶打架子鼓的绝活。出现在观众眼前的不再是30多厘米高的传统木偶,而是一个1.26米高的“帅哥”,坐着挥舞着鼓棒,一敲一打,讨人喜欢。再细看,这个“帅哥”跟背后的操作者陈银龙很相似,被称为“小弟”。它不仅手脚灵活会打鼓,眼镜、嘴巴还会动。原来,这是陈银龙根据自己的头部模样雕刻的。制成的木偶要上舞台表演,最难的是手脚那些活动关节。表演时,通过绳子与“小弟”连接,他脚一走,木偶的关节自然跟他动。这小木偶还会“吹泡泡”,生动有趣。这一轮改造之后,孩子们果然买账,一场下来,喝彩不断。

陈银龙最大的梦想,就是采百家之长,丰富木偶戏表演。“川剧的变脸,多看几次,我就看出诀窍,并融入木偶表演中。让木偶学会喷火的灵感来自于京剧。经过千百次试验演练,变脸喷火,已是手到擒来。往往演员在台上一喷火,观众的情绪就达到沸点。”

自从“铁枝龙木偶会喷火”传开之后,每到一处,他的木偶戏都是压轴戏。喷火表演时间不长,但掌声如潮。“通过他生动的演示,逐步培养孩子们对铁枝木偶戏的兴趣。”东山县石埔小学校长林友顺表示,这一民间艺术也能后继有人。

“铁枝龙”成“普法哥”

陈银龙传承铁枝木偶的第二个载体是普法。

“过去几年,我经常和司法部门工作人员一起进校园。我发现‘反欺凌’等普法内容对孩子们来说略显枯燥,于是萌发用铁枝木偶普法的想法。”陈银龙不仅在父亲身上学到铁枝木偶的表演技艺,而且从优秀传统剧目的人物身上,感悟到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是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

不久前,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2023年“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方案》。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陈银龙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作。

“传统木偶戏有《包公斩侄子》《海瑞罢官》《秦香莲》等20余个普法类剧目。年轻人了解事物一般都是通过手机网络。我也尝试着将这些普法戏剧拍成视频小短片,线上普法。我们还把学习宣传贯彻《民法典》《社区矫正法》与木偶相结合,选取检察官形象,创作《检察官说民法典》木偶戏节目,宣讲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他在网上定制了现代版的模特,并为它改制衣服、帽子等,量身打造出法官、检察官、警察等人物形象。

但摆在面前的难题便是拍摄。木偶毕竟是死的,镜头呈现如何让它“活”起来?怎样做到人偶动作既生动逼真又富有故事性?他琢磨了好几个晚上。有些动作反复拍摄几十遍,把人偶抱着拍、扛着拍、蹲着拍,直至拍到满意的镜头为止。

目前,陈银龙已完成《“铁枝龙”说〈社区矫正法〉》微视频拍摄工作。一部烦琐冗长的法律条文被压缩成朗朗上口的口水短诗,由“木偶法官”娓娓道来。许多观众说,这种通俗易懂的普法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以前,大家俗称我‘铁枝龙’,现在都叫我‘普法哥’。”陈银龙哈哈大笑。

在炫目光鲜的时尚面前,铁枝木偶戏的淳朴显得似乎土气,其蕴含的无比珍贵的传统文化精髓不能被人们淡忘。陈银龙又琢磨着下一步计划:投资创办一间工作研究室,自己研制木偶头像和身上服饰;创办一个培训班,培养社会艺术人才;争取到我国台湾和国外演出,促进对台对外文化交流,提高铁枝木偶演艺水平……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