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观后感】

家乡莆田“非遗”的魅力

厦门大学历史系 郑莉

妈祖宴菜 湄洲女 李翔 摄

2023年4月22日,央视一套播出《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让家乡莆田的非遗文化进入全球的视野。我作为莆仙人,在观赏之余深受启迪。

此次展播的莆田非遗项目,重点是巧夺天工的木雕艺术和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同时也穿插展演妈祖信俗、九鲤灯舞、红团制作、南少林武术等,以视频形式记录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使观众身临其境,走进“历史现场”,这就是当代传媒的特有功效和魅力。

在现代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乡村的许多历史文化遗产逐渐消失,文化传承面临中断的危机。然而,莆田城乡各地的民俗文化活动,至今仍然异彩纷呈,争妍斗艳,可以说是“一乡一例”“一村一品”。莆仙地区入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的项目,大多为传统工艺和节庆仪式,尤其是神庙庆典、戏曲表演等民俗文化活动。这些民俗文化根植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承载了世代相传的历史记忆,反映了乡土社会的生机与活力,展现了“扎根乡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体现了民间社会的历史经验与生存智慧。正如莆籍学者吴重庆教授所言,依托乡土社会网络,以“同乡同业”形式向外拓展,体现了“乡村空心化”的反方向运动,这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特有的文化模式和经济形态。我们感受非遗、认识非遗,就是要学会从民众的立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学会从乡土文化的传承机制理解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莆田是著名的侨乡,许多乡亲散居世界各地。然而,在他们的生活世界中,故乡和他乡并无明确的边界,原乡社会文化传统始终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和认同标志。我曾研究海外“兴化人”,发现他们尽管身在异国他乡,依然喜欢说兴化话,看莆仙戏,拜老家的神明和祖先,甚至定期回乡参与游神、祭祖、超度、做秋等民俗文化活动。这种以乡土文化为纽带的跨国网络,为莆田侨乡提供了走向世界的桥梁。

家乡莆田的非遗,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活着的本土传统,值得我们世代坚守和用心呵护。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