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读 上一版   
上一篇

记者手记

古厝“返聘”,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本报记者 卞军凯

古厝是福州的历史文化瑰宝。无论是沿海还是深山的乡村里,都能看到一座座气势宏伟或雅静清幽的古厝,有的是明清建筑风格,有的是侨乡南洋特色。走近古厝、抚摸古厝,一下子就能把你带回历史的烟云中。

如珍宝一般的古厝,却又是十分脆弱的。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村干部讲述着古厝带给他们的“又爱又愁”的复杂情感:家乡的宝贝当然惹人爱,可古厝普遍长期空置,年久失修,不仅平时有碍观瞻,影响美丽乡村建设;一旦到了台风季节,大家得提着一颗心,生怕古厝坍塌,影响周边群众安全。

既然失去了居住功能,古厝该一拆了之吗?在福州,不管城区还是乡村,很少出现这种蛮干的思路,因为大家对古厝普遍怀着深深的感情。

一方面,是牢记着殷殷嘱托。近年来,福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福州古厝〉序》精神,持续落实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考察时强调的“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等重要指示精神。

另一方面,是凝聚着浓浓乡愁。能够坚定屹立至今的乡村古厝,必然是建造时精心打磨的“作品”,是当地人成长历程中的集体记忆。所以,保护古厝、留住乡愁的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福州各地纷纷出现了修缮保护乡村古厝的热潮,政府出资、村民集资、乡贤捐款、社会租养等各种筹款方式不一而足,让古厝得到了修缮,从美丽乡村的“伤疤”变成光彩照人的景点,从“老胳膊老腿”的危房恢复到“老当益壮”的状态。

修缮古厝,并不是为了单纯保存下来做“盆景”,而是要实现“厝尽其才”,让古厝在新时代拥有新功能、获得新生命。这是福州乃至全省古厝保护工作中面临的共同课题。因此,梳理长乐区在“返聘”乡村古厝过程中的探索,可以为更多乡村古厝的活化利用提供有益借鉴。具体而言,可以为“返聘”的古厝提供两种岗位:

一种是体现社会价值的公益岗位,比如把古厝变成乡村博物馆、乡村文化站等,在发挥古厝建筑功能的同时,将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与乡村文化、民俗深入融合,让古厝成为唤起当地群众乡愁的记忆点,发展乡村文旅经济的新景点。

另一种是追求经济价值的商业岗位,开在古厝里的咖啡馆、研学基地等商业机构,以及价格不菲的古厝民宿等,已经证明了古厝所具备的商业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古厝里的业态要与其风格契合,最好像长安村一样,既通过对外出租实现了古厝的商业价值,又补上了旅游配套的短板,从而助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古厝无言,对“返聘”后上岗何处都能接受。所以,为古厝安排岗位的人,必须有情怀、有眼光、有规划,把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古厝,精心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无论哪一种安排,都必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厝,让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既能得到妥善保护,又能焕发新的光彩。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