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周刊·求是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三重意蕴

□袁小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他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重大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既对推动“两个结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个结合”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机理,筑牢了道路根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始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以及民族心理等结合起来,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成果,赋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形成为中国人所接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基础、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焕发蓬勃生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也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深厚的文化根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唤醒且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内蕴、文化底蕴、理论积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构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新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走自己的路”提供了坚定的价值支撑;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现代化国家制度和国家现代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使其充满现实生机和发展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根”。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我们党创新理论始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永葆时代生命力和现实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不断求索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机理,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我们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不仅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还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使二者的结合达到自觉性的融合。

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创新发展出来,也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而来。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呈现鲜明中国特色。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人类探索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

◆“第二个结合”深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百年历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鲜明地指出,党之所以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史中的重大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通,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于对当代世情党情国情民情的正确认识而提出的治国理政实践,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也厚植于历史的中国,还植根于璀璨的中华文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典范,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有力彰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一方面,“‘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中华民族在政治上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在精神上从被动到主动的根本转变、再到自信自强的伟大飞跃,在发展阶段上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根本上都是“两个结合”思想伟力的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内在贯通,使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紧密融通,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最新表达和理论上的最新概括,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再次绽放出耀眼光彩。这既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又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世界性贡献。

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未曾断裂的文化。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文明在近代以来受到巨大挑战。马克思主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成功激活,使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充满活力,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既是赓续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也是中华文化生成出来的现代化,还是人类文明更新的人类社会新形态,既葆有马克思主义之魂,还具中国特色之形。

◆“第二个结合”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度,构筑了创新空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立足于中国现实问题,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新时代需要解决新问题,也仍然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矛盾,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向上向善的理论力量和价值引导。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慧之泉和文明之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功传播和实践,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彼此契合、可通达的内在价值。

其一,二者在学理上存在天然的融通性。马克思主义是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而形成的现代观念体系,是以实践思维方式展现的世界交往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具有世界性和开放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在实践中转化的文明形态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日常伦理,具有包容性和兼容性。两者在“以人为本”的人民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宇宙观和“共同体”的天下观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其二,二者在实践上具有内在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是实践基础上的观念会通,是一种生成性的文化创造,是在观念融合中形成的新范畴。这种文化创造并不是简单的“理论—实践”互释,而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思维方式,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次又一次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其三,二者在历史上是互相成就。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学习、传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是通过鲜活的中国实践、独具韵味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来实现的,从而创造出既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通过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成为“活的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开放“现代化文明”,提升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伟力,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的世界性空间。

(作者为福建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