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周刊·读书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趣谈打油诗

□楚欣

所谓打油诗,指内容诙谐、通俗又不讲究韵律的旧体诗。据说最早的写家是中唐时代的张打油,故而称之。他的《雪诗》这样写道:“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整篇不着一个“雪”字,却让人似乎看到大雪纷纷扬扬的景观。

历史上留传下来的打油诗不少,诸如南宋的福州状元郑性之(1172—1255年),未及第前家里很穷,有年祭灶日,他上街向肉铺老板娘赊了一小块猪肉准备用于祭祀。回到肉铺的老板知道后说:这人穷得叮当响,何时才能还钱?当即前往郑性之家,从锅中取走熟肉。没有肉的郑性之无奈画了一匹马,并题首“打油”味很浓的诗:“一匹乌骓一支鞭,送君骑去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然后把画烧了祭灶。

近现代一些名人也写过打油诗,例如文坛旗手鲁迅。1931年,当时国民党各派之间明争暗斗,非常激烈,却又装出彼此都是孙中山先生信徒的样子,前往南京中山陵晋谒。文的长衫马褂,武的三角皮带长筒马靴。对此,鲁迅写下《南京民谣》予以讽刺:“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三分钟,各自想拳经。”将国民党内部之间钩心斗角、暗地里搞阴谋,表面上又装出一副虔诚谒陵的样子,描绘得十分生动。

再如解放战争末期,1948年8月,国民党搞所谓货币改革,以金圆券代替法币。由于滥发钞票,物价飞涨,金圆券不断贬值,不到一年就废止使用。著名诗人袁水拍因此写了《咏国民党纸币》一诗予以嘲讽:“跑上茅屋去拉屎,忽然忘记带草纸。袋里掏出百万钞,擦擦屁股正合适。”幽默挖苦之意堪称绝妙。

笔者当时十来岁,记得那年除夕,父亲给我几块压岁钱(金圆券),正月初三我上街买东西,店家却说,这钱作废,不能用了,让我一时目瞪口呆。现在回想起来,当年袁水拍打油诗中说金圆券钞票“擦擦屁股正合适”,可谓实话实说,并不过分。

新中国成立后,打油诗仍时有所见。例如“文革”期间,著名作家夏衍被关进监狱,他模仿清代的《剃头》诗,有感而发地写下:“闻道人须整,而今尽整人。有人皆可整,不整不成人。整自由他整,人还是我人。试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整人》)揭露林彪、四人帮疯狂迫害人的社会现实,同时反映作者身处逆境,却有达观、洒脱的心态。

当然,有的打油诗是一种调侃。诸如:“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过得秋来冬又到,收拾书包好过年。”(明代冯梦龙《笑府》收录这诗,后半段与社会上流传的略有出入,但意思差不多)表面看,它借懒人的嘴戏说一年四季都不宜读书。但我觉得,也可以解读为作者鼓励孩子们读书之余走出书斋玩玩。

孩子们读了这首打油诗,放下书本到户外去玩,玩过之后,又回到室里拿起书本读,并不会荒废学业。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