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推动福建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林丽梅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是我省发展的特色所在、活力所在、优势所在,我省要进一步营造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自觉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福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

近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呈现以下鲜明特色。

发展态势稳。2022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69亿元,同比增长5%,占全省GDP比重达69.4%;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9.3%,比规上工业增幅高3.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我省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产业集群优。2022年我省民营经济产值超千亿集群有21个,现代纺织服装、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突破万亿元规模。同时,我省正着力打造一批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如宁德市动力电池集群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药等5个产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福清化工新材料、长乐纺织功能性新材料、德化白瓷产业等8个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了我省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特色化水平。

创新转型快。截至2022年,我省共有1208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占90%以上;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9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5家,成为我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竞争实力强。2022年,我省有19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企业数量居全国第6位;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民营企业有46家,比2021年增加7家,促进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对接,增强了大中小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社会贡献大。我省民营企业提供70%的税收、吸纳80%的就业岗位,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数占全省的90%以上。民营经济日益成为吸纳新增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力量。

我省民营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展现强劲的发展韧性和活力。但是,面对市场竞争加剧、传统产能过剩、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要素成本刚性上涨等挑战,民营经济发展仍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转型升级不够快。受制于技术门槛、人才储备以及成本压力等,传统产业内多数民营企业难以实施生产方式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民营经济以制造业为主,设计服务、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和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民营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大多依靠低成本、低层次模仿、低层次加工进行低端市场竞争。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仅占33.8%,有设立研发机构的仅占9.1%。

◆引导福建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举措

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需引导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创新和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路子,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积蓄高质量发展高势能。引导民营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改造,实现发展方式全面升级。从传统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引导民营企业改变传统“家族式”“作坊式”管理方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体系、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增强民营企业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自觉性、主动性;鼓励民营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改革创新。从传统产业到数实融合转变。我省民营经济中传统产业占比高、中小企业数量多,要着力发挥“数字福建”建设的独特优势,加快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民营企业实现数智化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从粗放型生产向绿色化生产转变。支持民营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鼓励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绿色化转型方案,对实施绿色低碳转型的民营企业给予包含但不限于资金补助的扶持政策;认真研判产业绿色化转型发展趋势,制定更具精准性和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提升政策延续性。

优化产业结构,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引导民营企业立足资源禀赋特色和战略定位,化解落后产能,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补齐产业结构短板。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集聚区,推动技术研发、知识产权、管理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高端链延伸,提升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水平,形成产业链集合,提升全产业价值链竞争力。发挥福州和厦门作为服务业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全省各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提升生产性服务的覆盖面和区域均衡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变化趋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高三产”的思路,以精准产业政策引导民营企业重点投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领域;发挥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和文旅经济四大经济优势,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以公私合作方式参与康养、文化体育等民生保障,以及水利、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用事业重要项目。以产业集群化助推产业结构优化。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避免区域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根据产业性质、改造基础的不同,按照“一产业、一规划”“一园一策”做法,为各地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定制个性化建设方案和改造计划,实施落后和低端低效产能退出机制,实现产业链规模集聚。

强化科技创新,增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支持民营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激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力,以创新驱动培育民营经济发展新动力。推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要靶向产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精准研判阻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施策、精准扶持,帮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针对破解高端创新资源薄弱、支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下大力气建设高标准省创新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发挥其资源整合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和共性技术突破等作用,解决单个企业研发资金和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与科研院所、高校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支持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攻关。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独立或联合承担国家各类科研项目,参与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项目攻关,通过实施技术改造转化创新成果。引导积极参与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深化产学研融合,开展绿色低碳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和相关设施装备攻关。

坚守主业做强实业,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实体经济,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地做一个主业,这是本分。”要引导民营企业练好内功,集中精力做强做优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坚守主业发展的关系。坚守主业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之本。要通过产品升级、技术升级、商业模式创新深耕主业、厚植优势,做精、做细、做好主业,做强实业。处理好科技创新与做强实业的关系。科技创新是做大做强主业的核心驱动力。做强实业要坚持高科技、高效益、高价值三大目标,带动产品、客户和市场的高端化;找准定位,实行“一业为主,多元开发”,选定领域深耕细作;始终围绕主业,加减并举求发展,用“减法”剥离非相关、不熟悉的产业;用“加法”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将产业发展推向纵深,不断做强做大主业。处理好人才投资与持续发展的关系。人才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更是实现做大做强主业的根本保障。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科学的员工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降低人才流失率。针对工程机械、冶金、纺织等我省重点行业予以必要的人才政策倾斜,通过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形成区域发展与人才集聚的良好互动。

(作者为福建江夏学院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