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屏山时评

在唱念做打间成风化人

陈尹荔

眼下,由省文旅厅牵头推出的“为人民绽放”梅花奖演员演出季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省实验闽剧院推出的闽剧《生命》,讲述了在新中国诞生前夕,一支由50名怀孕女军人组成的特殊队伍,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历经重重艰难险阻,在战火中生下50个与共和国同龄的孩子的故事,体现了个体生命的尊严和新生国家对生命的尊重。有观众感慨地说:“像这样的戏更应该推广,让更多人了解这样的闽剧,了解闽剧有这么一出紧扣时代的优秀剧目。”

戏曲,兴于教化、成于教化、盛于教化。在我国,古代的戏台都高于观众,称为高台教化,意在传递真善美的高于民众意识的文艺作品,有教化的作用。此外,我国戏曲惯以“公忠者雕以正貌、奸佞者刻以丑行”,以形象美丑臧否人格高劣,由此将善恶喜厌根植百姓心间。清代李调元更将戏曲的功能与《诗经》相比:“今举贤奸忠佞、理乱兴亡,搬演于笙歌鼓吹之场,男男妇妇、善善恶恶,使人触目而惩戒生焉,岂不亦可兴、可观、可群、可怨乎?”

戏曲的特点是将现实生活高度浓缩,用艺术真实刻画人性,最终观照现实。当一切皆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表现,让百姓大声叫好之余,那些正义永不缺席、善良永不过时的终极关怀抚慰着百姓的心灵深处,不由得让他们反思善恶因循之理、存世立身之道。不少观众对此深有体会。省文旅厅艺术处处长陈吟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京剧《清风亭》演出散场之时,坐在她周围的一名约6岁的小男孩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长大后一定要好好照顾你,一定要好好孝顺你!”而《清风亭》讲的正是一对夫妇的养子中了状元之后,不认养父母,最终被雷殛的故事。

这样的教化效果看似水到渠成,其实并非得来全不费功夫。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吴新斌曾经评价我省“二度梅”曾静萍:“她将自身的历史、文化、戏曲、剧种、人生、心灵感受抑或天地大化与利用、化用程式结合起来,从而将其巧妙地化入角色之中。”他也曾评价我省著名剧作家郑怀兴:“他的作品……总体上偏多于一种大气、大义、正气、浩气、荡气回肠的东西。”

一位著名演员曾经说过,很多她人生中想不通的问题,往往通过饰演的角色找到了答案。那些戏剧艺术工作者正是用生命的百转千回蹚出了艺术之路。年少成名、几度问鼎、名缰利锁……那些工作和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考验锤炼着他们的人格,也成就了他们璀璨的艺术生命。不经一番寒彻骨,怎么烛照他人的人生?

字字是珠,句句是玑,唱念做打之间无一不是灵魂之思、终极之问,这才是戏曲之大仁。莽莽历史、浩浩山河、巍巍人心,那些被记住的、被留下的、被流传的,一定是烛照过文明的春秋大义。重视戏曲的成风化人功能,成全的不只是观赏者,成就的不只是创作者,它也是在为源远流长的戏曲正本清源、把脉问诊、续脉添香。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