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福安:让“一户多残”家庭拥有一份事业

□本报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陈雅芳

“能拥有一个自己的土鸡养殖场,并在这里找到一技之长,这在之前想都不敢想。”23日,当清晨第一缕阳光越过山头,福安市坂中畲族乡长汀村村民施旭明和妻子在自家的林下生态土鸡养殖场里忙活开了,将玉米、糠等倒入搅拌机内搅和均匀,然后分装、投喂。

施旭明肢体残疾,行动不便,妻子患有听力残疾,他们家属于“一户多残”家庭。“起初也尝试过到城里找工作。”施旭明说,自身的缺陷导致可选择的行业十分有限,加之工资不高,房租、伙食费等合起来,开销也不低,多番权衡后,他决定留在村里干一些简单的农活养家糊口,“虽然经济拮据,但毕竟是生活在熟悉的环境,心里有依靠”。

转机出现在2021年。福安市残联工作人员走访中了解到施旭明家的情况,及时为他夫妻俩申领了每人每年1000元的“一户多残”家庭生活困难补助金。“在给施旭明家办理补助金手续时,我们发现,他们虽患有残疾,但并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有自食其力的意愿。”福安市残联副理事长钟瑞仔回忆道,在与施旭明夫妻深入沟通后,残联为他们提出了林下饲养土鸡的建议。

“平时家里也有养家禽,但要大规模养鸡,资金、技术等都是难题,心里没底。”施旭明坦言。残联提供了5000元创业资金,并安排工作人员陪施旭明到外地林下养鸡基地“取经”。

资金有了,别人林下养鸡的做法也看了,施旭明夫妻对林下养鸡的信心渐增。“当时买了500多只鸡,先试试。残联还经常安排技术人员上门关心指导。”渐渐地,他们的林下养鸡事业慢慢步入正轨。

“林下自然放养的土鸡,肉质细嫩鲜美,市场销路不用愁,现在我共养了1500多只。”施旭明介绍,除了售卖土鸡,鸡蛋也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扣除购买鸡苗、饲料等成本,一年能有3万多元纯收入。我很珍惜现在这份事业,也很满足。”施旭明笑呵呵地说。

林下养鸡帮施旭明叩开了创业门路,也成为福安市残联帮助“一户多残”家庭找到一技之长的一次有益探索。“‘一户多残’家庭大多收入不稳定、生活条件差,按照现有标准,每人每年可获得1000元生活补助。我们希望这笔补助金不单停留在补助层面,而是成为撬动残疾人发展种植养殖业项目的启动资金。”福安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陈炜表示。

端上“技能碗”,拓宽“增收路”。近年来,福安根据“一户多残”家庭的残疾情况、劳动能力,结合所在村特色产业等情况,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种植养殖业项目。陈炜介绍,今年以来,当地共发放“一户多残”家庭生活困难补助金383.4万元,同时为263户家庭发放创业补助资金115.6万元。

近日,坂中畲族乡汤洋村,“一户多残”家庭残疾人林国群的5亩脐橙园内一片葱郁,一颗颗青绿的脐橙缀满枝头。“今年脐橙长势不错,我正按照培训班上专家给的建议科学管护,11月应该能有大丰收。”林国群口中的培训班,是福安市残联不久前举办的一场针对农村残疾人的实用技能培训。

“培训班开班前,我们就搜集了各乡镇残疾人在实际种养中遇到的难题、困扰,主要是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钟瑞仔介绍,残联根据残疾人的需求,邀请省农科院及福安的农业专家、农技推广员,开展精准培训。为期两天的培训吸引了160多名残疾人参加,他们对自己在实际种养中遇到的难题频频发问,并得到专家的点对点“把脉开方”。“培训内容接地气、实操性强,我在种植脐橙中遇到的问题当场获得了解答。”林国群说。

“资金扶持是起点,不定期的技术指导、持续关注‘一户多残’家庭种植养殖业项目进展才是关键,也是这项帮扶中残联的发力点所在。”陈炜表示,残联将继续通过举办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邀请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指导等方式,让残疾人的增收路走得更顺。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