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桥南刘氏与蔡公祠

□张丽娟

泉州市洛江区桥南村背山面海,位于洛阳桥畔,现属洛江区万安街道办事处。全村3000多人,一姓刘。村中有建于明代的刘氏宗祠,还有宋代所建的蔡公祠。

宗祠刘氏家庙主体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明末扩建“下落”,清末和1997年各重修一次,为一完整石木结构“三开间”古建筑。整座庙宇长35.60米,宽16.25米,占地面积达500余平方米。庙中两壁,有仿朱熹字体的“忠孝廉洁”四个大字,还有笔画形若“飞凤下田”的“福”字和状若佩剑的“寿”字。门楣之上,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手书真迹“世承天宠”,庙前石埕照壁上嵌有一方石刻《名谏清卿》,系明熹宗赐匾。

坐落在泉州东北洛阳江上的洛阳桥建于北宋时期,由于桥建在古时被称作“万安渡”的地方,故原名“万安桥”。洛阳江入海口是古时的交通要道,《泉州府志》有云:“万安桥未建,旧设海渡渡人,每岁遇飓风大作,沉舟被溺而死者无算。”桥南有蔡忠惠公祠,桥北立有蔡襄的石像,都是用来纪念桥的修建者蔡襄。

桥南村刘氏家族为彭城刘氏传人,后定居桥南一带。或许刘氏当初迁来桥南一带是某种巧合,此后却与蔡襄发生了密切关系。历史时间佐证,刘氏其实是在蔡公祠建立之后才迁居到桥南一带的,而刘氏在桥南一带的兴旺发达,也使其成为名义上的蔡公祠守护者。

蔡襄参与修建洛阳桥,直接造福了桥南桥北两岸的百姓,老百姓尤其桥南刘氏对这位父母官感恩戴德。蔡公祠自北宋肇建以来,历代有修缮。1238年(南宋嘉熙二年),郡守刘伟叔重建。刘伟叔亦是于刘氏一族中所出的。据桥南村中老人所说,桥南村中几乎全村都是刘姓,每年的八月十五日蔡公生日这天,便会在蔡公祠内举行“打醮”这一仪式,村中的大人小孩都会前来观看,一时之间蔡公祠内变得非常的热闹。村民们以这种民间最高形式的仪式来纪念蔡公,从明清开始沿袭至今,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桥南刘氏不仅守护蔡公祠,同时也守护着洛阳桥。刘氏驻守桥南,与桥北万安村仅有一桥之隔,但是两村之间少有往来。据桥北一陈姓村民说,在洛阳桥中间有块石碑,那是两个村的交界点,此后各自节日巡游皆不会越过该界点。此种分界源于何时暂不可考,但从这一分界来看,当时桥南刘氏与桥北万安村各自默认了对洛阳桥的守护使命。

洛阳桥保存诸多石碑石刻,自宋以来得以传世,两岸村民(尤其桥南刘氏)功不可没,因为大部分碑刻伫立在桥南,兴许是桥南地势较高的缘由,现今部分碑刻还转移到蔡公祠里进行保护,而桥北万安村的石碑相对较少,保留在昭惠庙里的多数是重修昭惠庙的石碑。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