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扩大双向投资 共促全球发展——聚焦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造楼机”吹来智能风

□本报记者 林侃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千行百业正迎来变革。投洽会期间,在专精特新企业展区,不少人就感知到建筑行业吹来的智能风。

在民营企业厦门安科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的一项“黑科技”吸引了不少好奇者的围观。

“对,你没有听错,这是‘造楼机’,建造的造!”企业研发负责人林宇鹏回答了参观者提出的疑问,“它还有另一个正式的名字,叫集成式作业平台。”

记者在现场看到,它更像一座高空立体建造工厂。在这座可以爬升的移动工厂内,建设者能同步推进钢筋捆扎、模板安拆、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等多项结构及外立面装饰的所有工序,上面还能搭载转料桥式航车、电动开合雨棚、喷淋降温设备、墙体模板系统、3D建筑打印设备等,形成全天候工厂化作业环境,可显著提升高层住宅施工现场的工业化建造水平。

而确保“造楼机”安全高效运行的背后,是一整套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在默默发挥作用。这套系统会利用大数据分析、传感器监测等技术,对建造施工的各环节实时监控,数据则来自“造楼机”内不同位置设置的数十处监测点。

“这是我们瞄准解决传统造楼方式劳动密集、高危、高能耗、多种作业难以协同导致低效等问题而进行的研发,今年已开始在广州等地的建筑行业中推广。”林宇鹏说。

过去,“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传统建造模式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和挑战。“双碳”目标背景下,智能建造成为建筑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

如果说“造楼机”还在市场试水,那么厦门安科的另一“拳头”产品——“智能附着式作业安全防护平台”,每年服务高层建筑施工已超过1000栋。

“这是我们2015年就推向市场的第一款产品,如今已经过7次迭代。”林宇鹏告诉记者。

在记者看来,这一平台可以理解为“高科技版”的脚手架。

传统脚手架,多为“落地式”,楼建了几层,就要在外围搭设几层的钢管架做防护。但这种方式材料损耗很高不说,安全隐患也不少。“脚手架安装节点多,多依靠人工,风险把控难度大,且外围的密目网还有火灾隐患。”

而“智能附着式作业安全防护平台”能够附着于建筑楼体上,只需在楼底搭建4.5倍层高、约13米高的防护设施,通过自动升降系统,可灵活对施工楼层予以安全防护。“可以节约75%的耗材,减少90%的施工事故。”林宇鹏说。

今年投洽会首设专精特新企业展区,22家精耕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向全球客商展示了福建企业的另一面。而作为专注于智能建造技术、装备研发和生产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厦门安科亦是首次亮相投洽会。

作为专业展会的“常客”,在投洽会这个“新舞台”,林宇鹏直呼:“收获很大!”他告诉记者,这两天,有不少非建筑行业的客商对安科的产品感兴趣,其中不少来自海外。他的讲解,不但让他们对中国建筑行业的科技水平有了新认识,也推广了企业品牌。

“我们几款产品在国内市场已比较成熟了,在行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发展的当下,我们希望把中国建筑行业的智能风吹向全世界。”林宇鹏说。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