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泰宁福善王庙门楼装饰

□吴卫 琚柠睿 文/图

举家欢乐

福善王庙

春光长寿

三明市泰宁县地处闽北山区,五代南唐中兴元年(958年)以“归化”为名立县,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御赐“泰宁”二字为新的县名,沿用至今。泰宁县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尤以明清时期建筑最能彰显其历史及地域文化特色,位于朱口镇龙湖村的福善王庙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关于福善王的来历,在明代编纂的《八闽通志》有记载:“神姓欧阳,名祐,洛阳人也。仕隋为泉州守……官蒲西,归至此,闻隋鼎既迁,耻事二姓,遂挈家溺死。时乡人高计、李定适渔于河,遂殓其夫妇二尸,合葬于大乾山阳,后人又立祠墓侧祀之,匾曰‘欧阳太守庙’。宋咸平间,县令张仕逊祷雨有应,遂大其庙……政和六年(1116年),封广祐王,累封仁烈显圣文惠福善王。”文中的“大乾”即今天的邵武市水北镇大乾村。1000多年来,福善王崇拜作为一种地方民俗以大乾村为中心向周边地区传播,除了邵武市以外,泰宁县、光泽县,甚至江西省的资溪县、黎川县等地也在这一民俗文化圈内。

泰宁福善王庙位于朱口镇龙湖村南侧,始建于明朝末年,后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修缮增益,现存主体建筑为乾隆年间建造。建筑坐东南朝西北,依山而建逐层升级,大体由山门、雨坪、门厅、正殿及其北侧跨院的观音堂组成。其中,福善王庙的门厅与大殿之间没有以常见的廊院作为过渡,而是直接连为一体,从而显得布局紧凑。整个建筑最精彩的部分都聚集在门厅入口的砖砌门楼上。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早年来闽考察时曾如此评价福善王庙门楼:“考察了许多砖雕古建筑,唯有此庙砖雕最为精细。”

福善王庙门楼由青砖砌筑,平面呈八字形,三开间,重檐五滴水的形制。门楼的砖雕装饰题材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花卉、瑞兽、人物、锦纹四种,雕饰工艺手法有圆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线刻等。虽然历经200余年风雨,部分雕饰已残损,所幸大部分仍保存较好,内容可辨。初看门楼的外立面几乎布满雕饰,给人以繁复之感,实际上仔细揣摩之后可以发现,其布局和内容设计是遵循了一定逻辑的,可以用三个词来归纳:礼制秩序、伦理教化、祈福纳祥。

所谓礼制秩序乃指福善王是受到朝廷敕封的神祇,因此其宫庙建筑的形制、装饰都会体现出其礼制等级特征。关于前者,从门楼的八字形平面以及前殿歇山式屋顶已经有所显示,至于后者则需要做进一步的解析来认识。

首先,明清时期对于建筑等级的规定十分森严。明代制度规定,“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狻猊、麒麟、犀象之形”。清代大体承袭明制,对于装饰题材的使用往往有更细致严格的规定,寻常人家使用可能招来僭越之罪。福善王庙门楼的装饰大量采用珍禽瑞兽的形象,包括龙、凤、狮(狻猊)、鹤、麒麟、鳌鱼等,正反映出其享有较高规格的礼制等级。

其次,传统儒家思想主张“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对于具有特定含义,或具有等级标志作用的图案多采用居中式。因此,福善王庙门楼上珍禽瑞兽的形象严格遵循中轴对称的原则,分布在门楼的中轴线两侧,呈严格的镜像对称。例如门楣上的双狮戏绣球,绣球正位于中轴线上;垂柱柱头雕刻的麒麟,匾额两侧的龙、凤、仙鹤的头部也是对称朝向中轴线。

在诸多的珍禽瑞兽形象中,尤以龙的形象特别能彰显福善王庙的礼制等级。排除作为纯粹装饰功能、等级较低的“卷草龙”,门楼中轴线上的龙共有两组。第一组由三条龙组成,位于第一重檐下,围绕着“福善王庙”竖匾:一条正面龙伏在匾额,怒目圆睁,发髭皆张;匾额的左右各有一条穿云龙,龙头相对,昂首向上拱托匾额。第二组由五条龙组成,位于门楣上方横匾的位置。此处不设匾额,中心位置是一个正面龙首,上、下框各两条穿云龙,头均朝向中心的龙头。与第一组龙仅采用镂空雕技法不同,第二组的龙首部分还运用了高浮雕的技法,令五条龙极具动感,似乎随时会自墙中飞出。

至于伦理教化,主要是通过装饰来传达中国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前者最典型的莫过于对耕读传家精神的推崇。这种精神最典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渔樵耕读”。在福善王庙门楼左右两侧八字墙檐下就有两幅砖雕,皆以自然山水为背景,左侧人物分别是樵夫、钓者;右侧人物分别是书生、农夫,赫然正是一幅“渔樵耕读”图。樵夫乃东汉名臣朱买臣,钓者是东汉名儒严子陵,书生为战国时期的苏秦,农夫则是上古时期的舜,可见这四个人物不仅是一时俊杰,事业成绩斐然,其品德、才学、风骨更是后世效仿的模范。

传统的道德准则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门楼装饰上主要是借用历史典故或是戏剧桥段的形式来表达。例如在门楼上枋的一组砖雕中,有一幅描绘的是“三娘教子”的场景,其中传达的无疑是“孝”和“礼”的精神。位于门楼左右两侧八字墙墙垛下的第三层砖雕分别是“空城计”和“大破天门阵”,则是“忠”“义”精神的代表。

关于祈福纳祥方面,其表现形式是相当丰富多彩的,常见的是运用各种动植物以及锦纹、杂宝为题材,或单独使用,或组合而成。例如,在门楼的门楣之上有仙鹤各一立于左右,口衔仙桃,祥云环绕,寓意“仙鹤天寿”;又如,门楼垂柱与门框之间的两幅花鸟图,左边两只黄雀分立于一丛菊花枝头,寓意“举家欢乐”,右边一对绶带鸟分立于一丛山茶花上,寓意“春光长寿”。再如,门楼左右八字墙墙垛下第一层还可见一组山茶、荷、菊、梅分别置于案几的花瓶中的图样,寓意“四季平安”。

其余类似于蝙蝠、如意、寿桃、莲花之类的吉祥图案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不过,在门楼右隔心墙上枋雕的一幅五老图值得一提。所谓五老是指北宋仁宗至和年间的五位名叟。据南宋《齐东野语》记载:“至和五老则杜衍‘丞相,祁国公,八十’、王涣‘礼部侍郎,九十’、毕世长‘司农卿,九十四’、朱贯‘兵部郎中,八十八’、冯平‘驾部郎中,八十八’……前辈耆年硕德,闲居里舍,放纵诗酒之乐,风流雅韵,一时歆羡。”五老暗合福禄寿三个字,反映了普罗大众对福善王崇拜最朴素的期望。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