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人生宜松弛

□黄云峰

“松弛感”是最近网络上很热门的一个词语。最初,人们对“松弛感”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精神状态领域,随着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需要“松弛”的地方忽然多了起来,“松弛感穿搭”“松弛感氛围”“松弛感妆容”“松弛感恋爱”“松弛感朋友圈”……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能看得到想得到的,似乎都需要“松”一下。

什么是“松弛感”?说的是不骄不躁、轻松自在、淡定从容的精神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松弛感体现的是处理应激事件或潜在应激事件的能力,它来自稳定的情绪和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松弛感”一直就是广受追捧的境界。比如,司马迁认为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晚清名人翁同龢所写的“每临大事有静气”,如今也是不少企业家和文化名人办公室里的“标配”。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的就是要丰富自己的内心,别一遇到事就急赤白脸,乱了阵脚。如此,我们才能像《大学》所说的那样:“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翻开书本不难发现,富有“松弛感”的人物和故事总能让人心生好感,反之,就很容易沦为历史的笑料。比如,谈到诸葛亮,我们就不可避免会想到草船借箭和空城计的故事,即使是大军压境、危如累卵,也依然不慌不忙地焚香弹琴,“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儒将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运筹帷幄的形象令人心驰神往。但是,另一位名人曹操就要倒霉得多,虽然文治武功远超前面两位,就因为被马超的西凉军追得割须弃袍,失了风度,千百年来就成了人们谈笑的对象。

“松弛”是为人处世的理想境界,但从全网追捧“松弛感”一事来看,在当今社会,“松弛感”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奢侈品。取而代之的,是瞻前顾后、锱铢必较和各种激烈冲突。于是我们就遗憾地发现:公共空间小孩子一哭闹就会引来指责、网络上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引发群体对立、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疲于奔命……无休止且无意义的内耗,无疑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内心的焦虑与疲惫感。

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焦虑与否?如何“松弛”?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自己。具有正确的心态,我们就不会轻易陷入内卷的旋涡,也不会轻易被负面情绪左右。“松弛感”的话题引发众多关注后,网络上出现了一种论调:有钱人更松弛。因为他们拥有足够的资源试错,因此更加坦然自若、波澜不惊。这种观点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颇具迷惑性。金钱当然可以给人很强的底气,但底气绝不仅仅来自金钱。内心丰富、学识渊博、家庭和睦……通通都可以成为我们与世界平和相处的依靠。如果以金钱多少作为衡量“松弛感”的尺度,反而更容易坠入自我怀疑和自暴自弃的泥沼。

渴望“松弛感”乃人之常情,但绝不能把躺平当作松弛。一分付出一分回报,把对“松弛”的渴望转化为提升自己的动力,才是人生正确的打开方式。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