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茶之为饮

□李中宝

茶道,是饮茶之道,也是做人之道,是茶文化的精髓,又是饮食的艺术;是待客的礼仪,又是修养心性陶冶情操的方式。茶发现于中国,茶文化发祥于中国。陆羽《茶经》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闻于鲁周公”,即鲁周公开始推广,推广之始就是茶文化生发之时。陆羽《茶经》又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有力”言喝茶能够保健,“悦志”说品茗可以养性,这是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在历代特别是唐宋明清的发展过程中糅合了儒释道诸派思想而独成一体,又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四大茶道”。

古代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在茶、水、器上无不凭借权力和财富求其极致,既求茗中尤物又求泉中上品。乾隆皇帝将杭州狮峰山下18棵茶树封为“御茶”,宋徽宗赵佶把惠山泉列为贡品。虎跑泉泡龙井茶,是贵族追求的壶中极致。好茶自然要配以好器,贵族对茶器的奢华追求从无止境,金壶银盏不足贵,乾隆御用“木鱼石茶具”沏茶茶香四溢,无与伦比。贵族茶道乐于炫耀权力彰显富贵。

“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是雅物。茶能助益文思,能启迪睿智,因此文人雅士最能体会茶之神韵。青灯下苦读,笔墨前冥思,困乏时泡上一杯香气蒸腾的热茶,精神立刻为之一振,轻啜慢品,文思倏至,诗兴遄飞,胸中涌激情,笔底兴波澜。唐宋明清是雅士茶道盛行时代,以茶会友、以茶代酒成为社会时尚。文人作文不写茶者少见,名家写诗不咏茶者几无。咏茶最多的是白居易,“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乐在其中还不忘分享他人。一代文圣欧阳修最重文章意境,也最懂茶茗韵味:“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雅士茶道重在启迪心智修养性情。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为俗物。村居民舍百工之人,暑往寒来一年四季,淡饭常有粗茶不缺,渴时一壶解渴,客来一盏敬客。夏天,一把蒲扇逐蚊,一罐凉茶解暑;冬日,一盆炭火驱寒,一碗热茶暖身。街边路旁田间地头处处都有大碗茶。茶不必贵,浓淡相宜冷热适中就好;器不必精,陶罐瓷壶大碗小杯都行。世俗茶道在乎茶的本色与心的自适。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解乏困、助消化、抑欲望。这正好消除僧人长夜打坐、饭后诵经、念经走神所带来的问题,因此禅宗禁酒却倡茶,养成了无僧不嗜茶的风尚。丛林深处利于修持也利于种茶,僧人边参禅边治茶,从而使禅文化与茶文化融合成禅茶文化,达到“茶禅一味”之境界。唐代也是禅茶发展的兴盛时期,《茶经》便是禅风茶韵的结晶。陆羽原是一个弃婴,为竟陵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自小在禅堂侍奉茶水聆听谈经,耳濡目染,发奋研学,潜心考察,将对佛学茶道的感悟融入《茶经》,成就了一代茶圣。禅宗茶道在于禅茶的融合与茶道的升华。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