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读 上一版   
上一篇

记者手记

“链”上发力,构筑产业生态圈

□本报记者 苏益纯

提起石油化工,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高耸燃烧的石化火炬塔和钢铁丛林中烟尘弥漫的空气环境,似乎硬核工业总与“高耗能、高排放”紧密相连。

然而,在古雷石化基地的实地采访中,记者看到的是天蓝水清、树木成荫。哪怕不是国家规定的控排企业,也像管理财务账本一样,管理自己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账本。

当地政府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资源配置问题的新视角:实现化工产业的绿色发展,光靠企业的环保意识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产业链的力量,实施更有针对性的企业服务政策。

从规划阶段起,古雷石化基地便立足长远,定下绿色发展的系统目标,从“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三个层面构建循环经济体系,通过高位统筹,提高产业关联程度和循环链接效益,引导产业链上的企业实现“零废物”制造。

在这里,只要副产品、废弃物有价值,当地就会想方设法,将它们送到可以实现最大利益的个人或公司手里,摇身一变,成为其他领域的原料,并向下游新材料产业不断延伸和发展。

我们看到,通过回收和循环使用的长链条,更多的传统产业项目得以在发展中绽放新生机,增强经济韧性。这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在高质量发展蓝图中,化工产业与产业生态圈相得益彰的较优路径。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