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周刊·求是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以供给侧改革 推动我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郑 慧

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我省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更丰富、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盼日益高涨,这使得文化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明确要求,“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加注重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走上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高质量发展轨道”。

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来看,我省的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供给效率不高。首先,供给基础还需夯实。从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机构等基础数据来看,我省只在公共图书馆使用房屋面积、每万人公共图书馆面积、人均藏书量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数据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财政资金投入不足。根据《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2021)》数据,2019年至2000年我省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年均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数1.64%,省域间增长位次排序第26位。在教科文卫综合投入年增长当中,文化投入分别低于教育、科技、卫生投入2.48%、8.77%、6.3%。第二,供给质量不高。一是供给面向不准。在各类文化服务或活动中,老年人、青少年、务工人员参与度均较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明显针对性不强。二是供给内容跟不上需求。公共文化供给明显滞后于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变动,音乐、美术类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活动供不及需。三是科技赋能程度低。近两年来,群众对于线上“云服务”的需求激增,线上内容的供给还有待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较用户期待仍有较大差距。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的智慧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第三,开放度不高。一是我省公共文化服务还停留于政府主力供给阶段,社会力量参与较为零散,缺乏统筹,参与度不高。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未能打破藩篱,与科技、旅游、教育的结合不紧,不能形成合力。三是文化事业与产业相融合未能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仍处于单打独斗状态。

对此,我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朝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需求侧管理,精准供给。一是不断完善“福建省公共文化供需对接平台”功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监测,增强需求捕捉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和不断升级的需求。二是增加群众喜爱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力度,如群众喜爱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鉴于我省现有博物馆高于全国平均数较大的优势,整合不同层级博物馆,在福州、厦门、泉州三地,探索建设博物馆集群聚落。三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个性化定制,精准化供给。如近年来,美术、音乐、舞蹈类文化服务的需求旺盛,可采取个性化定制,对此类需求分人群、分地域、分层次供给。

提升供给效率,高效供给。一是健全经费投入方式。建议尽快出台《福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文化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缩短与教育、卫生、科技投入之间的差距。建立经费投入使用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量化考核投资产生的社会效益。对于地区差异,可借用消费补贴的形式,发放公共文化服务消费券,给予转移支付。同时,改善投入结构补齐短板,短期内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公共图书馆数量、从业人员,群众文化机构数量、从业人员、建筑面积等方面加大投入。二是便利供给。在社区周边针对主要居住群体,依托文化、娱乐、健身、游憩、绿化、商业、餐饮、农业等资源,提供具有主题特色和复合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更多家门口的“好去处”,创建便利、品质的公共文化“生活圈”。三是利用全媒体传播体系,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方便群众获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活动信息。

更新供给方式,创新供给。一是加强“云服务”建设。建议依托正在建设的“公共数字文化大数据实践基地——海西重点实验室”、“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福建)建设工程”等项目,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全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适应万物为媒的新服务情境,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数字艺术和沉浸式体验场馆的应用,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文化体验场景,培育高黏性粉丝文化社群,促进供需在“云端”“指尖”对接,使云服务成为下一阶段我省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增长点。二是跨界融合,联动供给。以文创、文旅、文教融合的形式打造特色文化设施、特色文化活动的文化品牌。在景区景点增设文化服务项目,加大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在“全福游、有全福”“清新福建”“最美福建”等文旅品牌中的分量。促进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研学,特别是把有着我省区域文化特色的红色文化、八闽文化融入其中,以学校教育体系把公共文化引入青少年生活当中。三是深入乡村振兴行动计划,鼓励基础条件较好的乡村建设乡村大戏台、民俗文化馆、非遗传习所、乡镇影剧院等主题功能空间。在推进“全民阅读”的情境下,把乡镇综合文化站中的图书室改造提升为主题性图书分馆,推广平和桥上图书馆、先锋厦地水田图书馆、月溪花地图书馆等乡村图书馆的办馆经验,建设各有特色、主题鲜明的农家书屋,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展现乡村振兴风貌。

激活市场主体参与,开放供给。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如在文旅融合、文创融合、文教融合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式、内容的创新;在空间和产品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小型、特色化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和经营,例如微型博物馆、功能拓展书屋等。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如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以市场运作方式,运用金融杠杆撬动社会资本跟进,形成灵活的资金引导、企业跟进、政府监管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同时,对我省涌现出来的志愿服务予以大力扶持。如厦门集美港头公益书屋、晋江“母亲的房子”图书馆等志愿服务,以税收减免、图书捐赠等方式予以扶持。

(作者为厦门理工学院研究员。本文为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后疫情时期福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调整与功能重构研究”阶段性成果)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