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周刊·读书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坛祖母和小读者尺牍情深

□徐 莹

冰心文学创作长达70余年,晚年被誉为“文坛祖母”,她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儿童文学创作始于1923年,几十年间用自己饱含爱和温暖的文字呵护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心灵成长,从而拥有了不计其数的忠实小读者。

1923年7月下旬,《晨报 副镌》新开辟了“儿童世界”专栏。冰心看到专栏当时还只能刊登翻译的外国童话,就考虑着以新的写作样式写一些专给孩子们看的文章,于是通讯《给儿童世界的小读者》通过专栏与小读者见面了。8月,冰心赴美留学,因肺支气管扩张出血住进了青山沙穰疗养院休养,其间得到来自异国老师、同学、友人的关爱……远行路上对故园亲人的牵挂,异国他乡感受到的真情厚意,无不令冰心动容,也促使她确立了“爱的哲学”思想,抒写下“有了爱便是有了一切”的感受,同时也确定了最值得写给孩子们的主题——爱。

为了缩短自己与儿童读者的距离,避免孩子们厌烦的说教口吻,冰心自我定位为一个少年儿童的朋友,采用写信的形式与孩子们平等对话,娓娓而谈,于是便有了儿童文学作品《寄小读者》。由于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寄小读者》内的文章陆续发表及至作品结集出版后,拥有了大批的小读者。

1923—1926年《寄小读者》问世后,冰心又于1958—1959年创作《再寄小读者》,1978—1980年创作《三寄小读者》。书信体的形式依旧很有效,亲切的称呼,细腻的讲述,循循善诱的启发,拉近了作者和小读者间的距离,小读者从冰心奶奶的文章中获得了滋养心灵的精神力量。随着冰心的部分篇目收录进20世纪80年代的语文课本,冰心的名字与“70后”“80后”的童年更加紧密相连,冰心的小读者群随之也再一次壮大。

十来岁正是努力尝试形成独特自我,走向自主和独立的年纪,不想成为大人的附属品,平等对话是很多孩子的心理诉求,于是把个人的想法和心里话说给更能理解自己的冰心奶奶听,成了孩子们不约而同的选择。小读者们也学着给冰心奶奶写信诉说心绪,表达自我。

冰心晚年为支持中国文学事业,把手稿、书信、字画等个人物品无偿捐赠给了新建成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小读者来信。这些小读者来信最早始于“文革”刚刚结束后不久,最晚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持续了近20年,可以说冰心的小读者群是因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加入而不断壮大的。来信在空间上则几乎包括了全国各个省份,有城市也有乡村,从山区到水乡,从草原到海岛,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冰心的小读者。

这批小读者来信其实还不是全部。当初《寄小读者》发表时,冰心就开始收到小读者的信件,表达自己阅读文章的感想。这些来自小读者的真实反馈,给冰心带来了极大的安慰和鼓励,她将小读者的信保存起来,收藏他们珍贵的童心。可惜的是,这批信件全部毁于战火,令冰心痛惜不已。曾经的遗憾在和平的日子里得以弥补,耄耋之年的冰心一如既往地珍视小读者的来信,因为每一封信给老人带来的都是童真的爱,弥足珍贵。

据冰心的外孙陈钢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冰心常常坐在写字台前用剪刀拆分全国各地少年儿童的来信,每天少则几封,多则十几封。在信中,小读者会亲昵地称冰心为“奶奶”,会关心问候奶奶的身体状况怎么样,会认真回答冰心奶奶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也十分乐于和冰心奶奶分享自己的快乐,介绍自己的学校、家乡并向冰心奶奶发出热情的邀请,还会把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苦恼向冰心奶奶倾诉,寻求解惑。有些信里还附带着小读者为冰心奶奶画的画、制作的贺卡。

孩子们的信里没有大事件,就像冰心的文章中没有大道理的说教一样,然而童言稚语流露出的是一片纯真童心,是孩子们对冰心奶奶的爱,以此回应着冰心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冰心看过信后,会选出内容最重要或是最亟待回复的信件单独回复,其他信件则以《三寄小读者》系列通讯的方式,在文学期刊《儿童时代》上公开回复。信件往来间,冰心奶奶和小读者的心贴得更近了。

如果说大量小读者来信的出现是因冰心作品爱的感召而催生,那么欣欣向荣的国家、祥和安宁的社会就是孩子们的愿望得以实现的强有力保障。小读者们基本上都是通过看少儿读物、语文课学习才对冰心有所了解的,但普遍没有冰心的通信地址,于是在寄信时,孩子们表现出不同的想法,有的写中国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上海作家协会等处收,有的寄往出版过冰心作品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处,还有的孩子干脆就只写了“北京作家冰心收”,虽然显得天真却又透露出莫名的信任。

事实上,在信件邮寄过程中确实有很多人用自己的兢兢业业、认真严谨回馈了孩子的信任,默默付出甘当传书的鸿雁,那些地址不准确的信件最终都能够送达冰心手中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凡是地址不详或不对的小读者来信,信封上都会落有各单位的收发章、改寄批条、数个不同地区的邮戳,为这封信铺一条畅通的邮路,如地方作协转寄中国作协,中国作协转寄冰心处。

设想一下,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尚不发达,书信是重要的通信联络方式,各个单位每天收发的信件何其之多,尤其当时很多作者投稿都是依靠邮寄,一封薄薄的小读者来信夹在其中该是多么的不起眼,更何况收信人还不在本单位,但是地方作协、中国作协、各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并未因为信封上稚嫩的笔迹而就此忽视了这些小孩子的信,而是认真对待,妥善转寄,务求不辜负每一封信上所承载的童心。所有这一切的背后,是人们对祖国下一代的爱护在无声地传递。

现在冰心收藏多年的小读者来信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冰心模拟书房中展出,继续陪伴着冰心奶奶,同时向每一个来此的观众无言述说着冰心与孩子们之间关于爱的故事,启示人们细细体会这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小读者来信所传递出的丰富而深沉的人间大爱。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