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漳州观察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武”动漳州

□本报记者 杜正蓝 通讯员 杨志慧

何阳拳武术操走进龙文区鸿浦小学。图为非遗传承人郑木春带领学生操练。黄文庆 摄

何阳拳习练者在练习何阳耙。(资料图片)

台湾浮洲仔勤习堂朱再明表演武术单钩。 黄文庆 摄

学生在龙文区湘桥湖公园的拱桥上排练武术表演。 黄文庆 摄

太祖大刀、团体棍术、北少林单刀、宋江长槌、崩步螳螂拳……日前,第十五届海峡两岸(福建·龙文)中华武术大家练在龙文区圆满落幕,两岸300多名习武爱好者联袂展演精品传统武术节目。

漳州习武历史悠久,是福建传统拳种最多的设区市,摸索出太祖拳、五祖拳、白鹤拳、相公拳等10种以上传统南拳。时至今日,习武强身之风依然盛行。

古今习武盛

福建武术源远流长,漳州如是。

1300多年前,陈元光入闽与土族激烈征战,平定“啸乱”进而申奏增设漳州。宋末元初,漳州爆发长时间、大规模的抗元斗争,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在漳州招募大量丁壮充实兵员抗击倭寇。

据《明史》载,“闽漳泉习镖牌,水战为最”,“藤牌手出在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俞大猷认为福建的兵员好,“此地方山川风气,生人刚勇善斗,重义轻生”。

历朝历代的兵戎相见历练了漳州人民的胆气和武艺,也培育了漳州人民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

漳州习武氛围要数龙文区最为浓厚。这里过去是“忙时去耕田,闲时来练拳”,现在仍然以练武强身为自豪,几乎一半以上的村庄自建武馆,无论男女老少,不时相约过招。

武术作为御敌制胜术早已退出战场,龙文区的习武氛围缘何还如此浓厚?

这要从民俗体育活动“狮阵”说起。“狮阵”起源于宋明时期的军旅阵法,应用于实战,发展至今,不但成为武术表演的常备节目,更是一项具有闽南传统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

“每逢重要节日或庆典活动,各村镇的狮队就操练起来,手持十八般武艺的村民威武出阵,旌旗猎猎,锣鼓喧天,气势非凡。”龙文区武术协会会长严育发说,以村为单位,组成一支舞狮团队需要三四十人,从本村报名参与的青壮年村民中选出。庆典前,统一操练摆阵,要求狮子根据锣鼓节奏变换动作,注重与传统武术技法的融合,比谁动作紧凑,比谁步法稳健,比谁节奏感更强。

由此,日常习武便具备了扎实的群众基础。龙文群众对武术的客观需要,形成了武馆林立的武术发展态势。

两岸同武源

活腕、拧腰、坐胯、扣膝……在第十五届海峡两岸(福建·龙文)中华武术大家练的舞台上,来自台湾耀嶙武术团的毛君祐表演崩步螳螂拳,整套动作发劲干脆,套路之间衔接巧妙,博得台下欢呼阵阵。

毛君祐来自台北,到大陆以武会友、以武访亲、以武寻源是他每年最期待的旅行,“时隔三年,大陆老友们的武艺愈加精进了!交流能促进两岸习武之人功夫进步”。

两岸武术文化同根同源有据可查。据《台湾省通志》载:“闽粤人之移居台湾者,不可胜数,尤以闽人为多。郑成功入台时,台湾汉人不过十余万人,至清领台湾以致光绪二十一年,移民数约三百万人。”彼时,不少精通武艺的漳泉籍将领,都曾被朝廷派驻台湾任职或在台湾传播武艺,把多种拳种、民俗阵法传到台湾。

以宋江阵为例,台湾武者曾苦苦寻找其发源地。“宋江阵其实是闽南语‘相公阵’的音译,台湾流传的宋江阵是由闽南‘相公阵’演变而来的。”台湾武艺文化研究协会秘书长郭应哲认为,宋江阵源自闽南。

明末清初,郑成功以金厦、台湾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利用农闲时节进行军事演练。演练使用的盔甲、藤牌、刀斧等装备,与现今宋江阵的道具相仿,故而许多专家认为,宋江阵形成于明郑的军事训练。

桩桩件件,仿若昨日重现,让漳台两地同宗同源的武缘认同感愈加深刻。

其实,自1974年起,就不断有台胞回龙文寻根谒祖,与大陆开展武术交流活动的记录。2007年,龙文区举办第一届海峡两岸武术大家练活动。此后,这一活动成为每年固定节目,两岸武术爱好者咸聚九龙江畔,以武会友。

两岸热络的武术交流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武学爱好者,武术大家练活动的知名度不断扩大,这一活动被确定为对台交流文化特色项目,龙文区闽台武术交流中心被授予“漳台交流基地”称号。

武术大家练

龙文区流行的武术拳种主要有太祖拳、何阳拳、洪家拳、白鹤拳以及狮阵、八卦阵等。无论是熙熙攘攘的闹市区,还是万籁俱寂的龙文塔下,藏龙卧虎不在少数。

在龙文,何阳拳拥有最庞大的受众数量。它作为漳州一大著名武术拳种,于清朝道光年间传入漳州,沿袭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是福建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何阳拳注重以气催力,以刚劲猛狠、内外合一见长,各套路兼有单练和对练,技法灵活,步法沉稳。其器械则秉承军伍公步的套路,十八般武艺兼备。

何阳拳第五代主要传承人郑木春,出身于龙文区田丰村的一个武术世家,5岁开始便随其父习拳练武。

“习武练技,从模仿师父的一招一式开始。老师父若是不在,口口相传的招式变得模棱两可,并不可取。”多年前,郑木春意识到,掌握何阳拳这门技艺的前辈们渐渐老去,秘籍若再不整理保护,必将面临失传。

按照套路保留和器械保留的原则,他在老师父的协助下,挖掘整理出一套完整的何阳拳秘籍,将拳谱和功法详尽记录,为往后传承提供了习武参考依据。

“只要孩子们没上学,都会跑来我这练一练。”郑木春致力推广何阳拳武术文化,培育何阳拳的后继力量。他常年在龙文区田丰武术馆、六石村武术馆、山头顶村武术馆任总教,在长期的教学和传播武术文化过程中培养了数千名学生。

“何阳拳武术操将何阳拳套路简化,编排成适合少年儿童锻炼的有氧健身操。全套操分为8个动作,包括武术的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腿法和身法,对提高学生身体力量、协调性及灵活性有一定帮助。”在他的普及下,何阳拳编制武术操进入龙文区鸿浦小学。每到课间操时间,300名身着校服的同学开始练拳,场面蔚为壮观。

“我们原先跳广场舞,受周围武术氛围的影响,姐妹们自愿组成女子八卦阵,每晚7点半在广场集合操练,由武馆师父亲自指导。完成这套阵法需要16分钟,平时训练艰苦,但大家都坚持下来了,还登上武术大家练活动。”练武已有三年,领队杨小红感触颇深,学会八阵法不仅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作为女性也可以传承八阵法了。

“习武强体,磨炼意志。让武术的种子发芽,终有遍地花开的时候。”郑木春说。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