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周刊·读书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五大名士点赞《黛韵楼遗集》

□陈蓉 高颖颖

中国近代传统士人朋友圈流行一种点赞方式,便是为其著述的书名题签。在近代“晚清风流人物数侯官”的文化景象中,涌现出一批颇负盛名的福州“才女”,产生了许多极具标志性的作品,不仅广受时人追捧,更为后世流传称颂。薛绍徽便是福州“才女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由其后人整理出版的《黛韵楼遗集》在当时备受推崇。

文集共分四册,封面由姚华题签,扉页则由严复题签;一二两册为《诗集》,集名由陈宝琛题署;第三册为《文集》,集名由陈衍题署;第四册为《词集》,集名由林纾题署。姚华、严复等人皆为当时的名士硕学,他们为何纷纷为薛绍徽点赞呢?

薛绍徽(1866—1911年),字秀玉,号男姒,福建侯官人,著名女作家、翻译家。她出身于传统的贡生之家,幼时受其母亲邵儒人影响,学习琴棋书画,常与母亲诵吟古诗。9岁时家庭突遭变故,三年内父母先后离世,但这并没有阻碍薛绍徽才华的显露。14岁,薛绍徽假用哥哥的名字参加福州诗会,其诗作被评为上选而名扬当地。15岁的薛绍徽曾题诗梁章钜的《闽川闺秀诗话》,词末两句“只今光禄无新派,玉尺空山冷暮岚”,以此道出了其复兴传统才女文化光禄诗派昔日荣光的志向。

闽川才女文化源起明初,成于明清之际,盛于清朝中后期,以福州妇女“光禄诗派”为其社团基础,魏晋“贤媛”传统为其思想资源,二者经由母教传衍续,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有贡献。但近代的中国则对薛绍徽等晚清才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们不仅要有传统文化的底蕴,更要能够接受来自西学的挑战,不能仅做安安静静的传统才女,还要能做时代弄潮儿的现代才女。

薛绍徽之所以能获得严复等人点赞,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她受其夫家的影响,共同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著作。1880年,薛绍徽与陈寿彭喜结良缘,开启了传统才女的西学之旅。薛绍徽自谓“不解西字”,甚至陈寿彭在婚后计划留学日本和英国,她都表示异议。比如薛诗:“我闻瀛洲地,弱水无浮根。神仙久不作,雕题相并吞。秦人误男女,徐巿遗子孙。已乏药饵灵,安有典坟存?”“侧闻大秦国,已越白浪河。胡儿吹毕栗,羌女戴蛮花。射生木马出,毳幕时相过。八月见积雪,冻柳僵枝柯。习俗与世异,文翰非吾阿。”均表达了对其夫君赴日英留学的疑虑。但薛绍徽这样一位传统的才女,在丈夫陈寿彭、夫兄陈季同等人西学的影响下,逐渐转变了对西方文化的看法。

陈寿彭,1855年出生,侯官人,受其胞兄陈季同影响,亦入船政学堂学习7年,主修英文和轮船驾驶。可以说,陈季同、陈寿彭是在船政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新型知识分子。1885年4月,陈寿彭作为船政第三届学生被派留英三年。其间,他常将国外新奇产品寄回,逐渐改变了薛绍徽对国外的认识。比如薛绍徽文集中写道“但脉脉闻声相扣,瞬息能分时候,机轴中,含精金外溢”,表达了在接触瑞士机械表后颇感震惊的感受;“绎如又用化学法蒸百花为露……无以赞其妙”,对陈寿彭用西方化学方法酿酒大为赞叹;“尽鴂(音如决,即伯劳鸟,鸣声嘈杂)音旁行斜籀。玉轴金题吾不识,记羊皮贝叶微皱”,表达了对丈夫归国携回的600余册西文图书的浓厚阅读兴趣。

1897年11月,时任上海电报局长经元善发起女学运动,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女学会、第一所女学堂和第一份女子刊物《女学报》。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康广仁等维新主力都是女学运动的倡导者和支持者,特别是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梁启超的夫人李惠仙长期担任《女学报》的主笔,其中陈季同的法国妻子赖妈懿也积极参与其事。

根据当时的报道,薛绍徽在夫嫂等女学运动发起人的影响下,免费定期为该报刊供稿,很快成了《女学报》的第一主笔。薛绍徽反对女性无用论,重新阐释了妇德、妇言、妇工、妇容的内涵,强调女性的学识、才艺和在学术、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此时的薛绍徽虽然还不能完全摆脱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比如她仍然认为女学须以礼教加以规范,但可以看到她已经开始接受并传播西方现代社会生活的方式。

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女学报》也随之停刊。但薛绍徽却已经不再是原来只会吟诗作对的传统才女,她已经接受并喜欢上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1900年,薛绍徽和陈寿彭合译的中国第一部科学小说《八十日环游记》,由经世文社刊行。原著作者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薛绍徽则根据英文版《Eight Days Around the World》进行翻译。薛译本文字精练,忠于原著,批注翔实,使其在出版后大受欢迎。此后,薛绍徽与陈寿彭继续合作,接续翻译了《格致正规》《外国列女传》《双线记》等作品,也在国内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此时的薛绍徽通过翻译小说等方式,向中国社会普及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

1907年清末新政期间,陈寿彭任邮传部的主事,薛绍徽受其影响也参与到了立宪改革的浪潮,其间写下了许多描绘京城各界对新政期望的诗歌。然而,清末新政以皇族内阁的成立而草草收场,更是引发了当时社会各界的不满。薛绍徽经此政改,目睹朝野分歧,彻底对满清政府失去了信心,这种情绪在她的最后一首长诗《前门观灯会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于1910年11月7日)。她不像清末一些士人因对政治失望而寄情山水吟诗作对,反而通过长诗呼吁“君民合义”的君主立宪制,为民求福。此时的薛绍徽已经有了明确的政治诉求,并通过诗歌来传播自己的政治思想。

薛绍徽通过办报、翻译科学小说,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使她从传统才女转变成为现代女学运动的代表,成为冰心、林徽因、庐隐等之前,在全国最有影响的闽籍女作家、女学者、女艺术家。这也正是在薛绍徽病逝后三年,由其家人出版她的文集《黛韵楼遗集》四册时,姚华、严复、陈宝琛、陈衍、林纾等纷纷为薛绍徽点赞的缘由。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