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厦门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影视+”的产业新机遇

——2023年第七届厦门影视产业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 廖丽萍

近日,2023年第七届厦门影视产业论坛在厦门市湖里区举行。作为金鸡百花电影节的重要配套活动,该论坛已成功举办七届,成为推动厦门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带动了一批重点影视企业、项目落地。

本届论坛以“聚合数智未来,共建影视大观”为主题,聚焦“影视+科技”“影视+音乐”“影视+互联网”等关键词,分析影视产业现状和发展脉络,探讨影视产业的发展方向。

影视+科技

融合破圈激活创造力

真人完成前期拍摄,再通过后期的人工智能(AI)技术转制,就能快速制作动画电影;借助扩展现实(XR)虚拟摄影技术可以实现在一个房间里拍完一整部剧……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影视制作在内容制作工艺、生产效率和美学风格方面都迈上了新的台阶。

“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特效等技术为电影带来更多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同时也为电影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资深电影制片人、数字文旅专家王彧在主题分享中这样说。

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电影制作团队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把握市场趋势,满足观众的需求。以特效技术为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图形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特效将更加逼真和震撼。在特效制作中,电影制作团队可以借助虚拟现实等更加先进的工具和技术,提高特效的真实感和精细度,提升观赏体验。

人工智能无疑是影视产业的又一个“风口”。当前,人工智能也在逐渐渗透到电影制作的过程中。在王彧看来,人工智能带来的产业变革是必然的,它可以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学习,为电影制作提供更准确的预测和建议,还可以在后期制作中协助处理特效和剪辑等任务。

“AI可以改变技术,但是无法代替人类的感知和创造力,实现思想及情绪在艺术创作中的表达。”王彧说,面对新技术的加持和挑战,影视作品的创造力仍是核心所在。

影视+音乐

多元共促丰富文化生态

音乐内容如何在影视产业中发挥赋能效应,是本次论坛的另一个热点话题。在圆桌环节,围绕“音乐创作提升影视作品内涵与传播”这一主题,嘉宾们展开思维碰撞。

在太合音乐内容中心副总、太合麦田厂牌经纪总监董晓峰看来,音乐是影视作品的“节拍器”,与观众的心弦共振。

“经典的音乐加上好的编剧,相当于给影视作品开拓了思路。”他举例说,比如《后来的我们》《栀子花开》《同桌的你》《波西米亚狂想曲》等影视作品,通过对音乐IP进行改编,凭借金曲原有的粉丝基础,电影还未上映就拥有一定的话题度。

电影与音乐产业的多元融合发展,带来的是文化产业的生态繁荣。在厦门,这样的探索已经迈出实实在在的步子。

10月,2023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大会在厦门举行,全国首个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基地落地湖里区。“影视+音乐”助力厦门全面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

“经过多年在数字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培育,湖里区动漫游戏企业和影视企业集聚,为音乐产业发展提供了多元融合的应用场景。”湖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湖里出台促进影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重点扶持影视、音乐两大文化产业门类,仅区级政策就列支1亿元预算。

影视+互联网

打造精品做强竞争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流媒体平台正在逐渐成为电影观看的主要渠道。

“在线视频产业链以技术为基础,消费场景内容制作及版权服务为核心,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为用户提供服务,并衍生其他消费场景。”王彧分析说,未来,在线视频产业将迎来版权保护意识加强、内容制作精品化、产品服务多元化、运营模式国际化、运营分析智能化等趋势。

影视平台如何应对互联网多渠道竞争的态势?如何加快创新步伐,抢占精细化运营高地?

当天的与会嘉宾表示,影视内容创作在互联网上有独特优势,可以发挥这样的优势,打造精品,培育互联网平台支撑的影视制作新生态。

在厦门本土的短视频达人吴夏帆看来,互联网和短视频为影视创作带来了更多机会,把握这一机遇要做好“文化符号”这件事。作为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她希望本地有更多带有文化印记的作品,把闽南独特的文化符号延续下去。

版权所有 ©2021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