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制种是保障农作物种子供给能力,提升良种生产水平,确保我国种子供给安全和质量安全的关键。
福建发挥气候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水稻制种产业,打造水稻制种强省,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促进作用。2022年,全省杂交水稻制种面积46.9万亩,产量超过8000万公斤,面积和产量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2023年福建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建设”。未来一个时期,福建要立足自身优势,找准方向、精准发力,实施藏种于地、藏种于技工程,从制种基地建设、制种环节机械化绿色化、制种主体收益保障三个维度为种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保障,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在推进水稻制种强省上持续发力,在农业强国战略上尽显福建担当。
◆深化制种基地建设的标准化、信息化
制种基地建设是确保种子质量和供给安全的重要保障。推动制种基地做大做强,是筑牢我省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种业根基。
全面推进基地建设标准化,完善基础设施和生产服务设施建设。开展水稻制种基地标准化创建,增强综合生产能力。首先,建设工厂化育秧中心,提供统一育秧服务,提升育秧效率和质量。其次,完善制种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通过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统筹规划制种区的土地平整、地力配肥、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工程建设,加快形成集中连片、功能齐全的制种农田,稳步提高基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实现高产稳产。最后,加大种子烘干、精选、收储、转运的生产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现代化种子加工厂房、仓储设施设备建设,支持大型制种企业购置现代化种子加工生产线,提升种子精细加工包装和储藏运销能力。
建设制种物联网系统和大数据系统,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在完善制种基地的基础设施修建上,以数字化贯穿,通过精准化数据采集、风险评估、农事模型与专家系统相结合,协同推进智能化与良种化,实现智能替代人力。建设制种物联网系统,采集农情、墒情、病虫害情况,实现远程可视化监控,提升制种基地智能化水平。利用大数据系统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形成基于GIS的区域制种基地大数据地图,实现对制种基地监管资源的调度与管理。构建从种子基地落实到春播、夏管、秋收、冬运等全程可视、可管、可控、可追溯的数字化监管体系。
◆推进制种环节机械化、规模化
研发制种机械,逐步实现制种全程机械化,减少人工劳动,提高效率。研发应用水稻制种机械,逐步实现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机烘等环节的制种全程机械化是必然趋势。从省级层面在政策、融资、项目和服务上予以制种机械装备研发重点支持,增加种业专项科技创新项目数量,增加种业企业获取科研经费支持的渠道,保障有实力的种业企业能够获得相应的科研项目以及研发经费支持。加大财政补贴奖励力度,支持制种基地引进专业性农机装备研发企业和机构,研发和推广应用高效专用、经济实用的制种机械装备,提高效率。加大高效、安全制种技术和先进适用制种机械的推广使用,将制种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
搭建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专业化服务组织,降低制种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大对制种社会化经营组织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等模式,逐步实现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机烘等环节的制种全程机械化。推动各类主体不断强化经营管理、技术装备、市场开拓等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不同服务组织各自的优势和功能,鼓励各类服务组织加强联合合作,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探索通过“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方式拓展业务,促进技物结合、技服结合。通过组建服务联合体、联合会等,推动服务领域拓展和服务链条延伸,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保障制种主体收益,提高制种积极性
提高制种保险覆盖率和保险金额,加强保费补贴政策调整和完善。首先对现有制种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对关键制种区域、重点品种、阵型企业发展制种保险给予更大支持。其次,对纳入国家种业阵型名单的重点种业企业,研究出台单独的种业保险财政补贴财政,实现对这些重点阵型企业的种业保险全覆盖。同时,积极与农业保险公司对接,做好农业产业政策、保险政策的衔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协同性,逐步构建“一张保单、多项保障”全方位综合农业保险服务体系。
完善制种企业与农户联农带农机制,推动多主体联合发展模式。探索多主体联合模式下的组织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推进小农户与社会化服务主体建立有机的利益联结,推行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方式,降低小农户的经营风险。强化法律保护,加强合同监管和动态监测,保障小农户的利益。进一步强化针对小农户的政策支持、普惠性补贴和金融保险等服务,提升小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制种大户”模式,创新“制种大户+农户”帮带机制,企业与当地制种大户、制种大户与农户建立共享机制,实现技术对接、生产协同、利益共享。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特色农产品统防统治适应性推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BJY12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