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
第10版:理论周刊·求是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安晓峰

2023年6月福建省颁布了《福建省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强调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乡村振兴,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循环农业与乡村振兴的目标高度契合。首先,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将农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可持续性和协调性。循环农业通过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其次,发展循环农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福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系统约束与环境成本压力。循环农业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升了乡村宜居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障。第三,从长期发展的观点来看,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福建“三农”问题的最终途径,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还可以利用休闲农业、田园风光旅游等项目吸引更多游客,从而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第四,循环农业注重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巩固乡村文化认同,增强乡民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福建省具有丰富的山海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全省陆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用材树种有400多种,药用植物有600多种,野生木本淀粉和糖料植物有40多种,油料植物有30多种。动物类中,野生动物有数千种,海洋鱼类有750种,甲壳类和头足类如蛤、螺等有数十种,淡水鱼类有160多种。微生物的真菌类有430种,人工培育的作物、林木、畜禽、鱼类等种类品种亦多种多样。由于地理位置、降水、温度、光热、土壤等不同条件的影响,福建农业生产在同一纬度的不同高度呈现垂直分异的“立体农业”特点,为发展农、林、牧、渔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循环农业是福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十三五”期间,福建坚持绿色导向,组织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行动,坚持以“减、替、改、调”为主要思路,融合测土配方施肥、绿肥轮(套)作、秸秆还田、有机替代及水肥一体化等主要技术与产品,加快集成推广化肥减量增效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全省化肥使用量降幅居全国前列。不用化学农药的生态茶园基本全覆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3%。全省目前已经建成漳州、南平、永泰3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福安、仙游等8个省级农业绿色先行区。

但是,应该看到,福建循环农业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循环农业观念淡薄,我省循环农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在许多地区,农业生产的循环理念尚未完全形成,盲目追求高产导致过量播种、过量施肥的问题仍然存在。二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还不够规范,对小农户融入现代循环农业的带动能力还不强。三是农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比较明显,难以满足群众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四是循环农业发展要素支撑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产业发展人才短缺,多元化投入机制还不完善,循环农业风险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

针对福建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制定颁布一批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福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继续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示范推广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绿肥种植、秸秆还田技术。组织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工程,推进畜禽粪污高水平综合利用。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进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严格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和闽江水域禁渔制度。制定推广一批秸秆“五化”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和肥料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技术模式。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及时掌握土壤与主要农产品质量变化情况,构建完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并动态更新。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依托省级农业科研院校、科研院所,组织申报特色畜禽、农作物良种、农业生物资源、畜禽疫病防控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观测站),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农业生态安全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机械化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机械化生产。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广“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小农户”模式,组建专家团队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培育乡土人才,根据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需要,开展分级分类培训。

坚持打造优势品牌。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积极构建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的新机制。开展“三品一标”培育行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品牌培育、文化挖掘、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塑造“生态福建·绿色农业”整体品牌形象,培育打造一批“福字号”优质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继续支持省内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引进先进加工设备,鼓励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做强做优做大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政府+龙头企业+平台+特色优势农产品”的模式,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销售覆盖面和影响力。

构建新型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建立集信息服务、农技指导、信用评价、金融服务、产品营销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加快补齐加工短板,加大力度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食品产业重大技术改造。搞活农产品流通,创新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设,推进农超对接,鼓励发展定制配送,解决农产品筛选、包装、运输、仓储、配送等各个流通环节的瓶颈问题。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