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厦门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让世界“品味”福建

——第三届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 林泽贵 见习记者 黄星榕

海洋文化论坛活动现场 林铭鸿 摄

“送王船”仪式 施辰静 摄

闽人与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闽商是中国海洋文化的践行者。闽商对福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闽商闯荡全球的历史显现出典型的海洋文化特质,成为闽文化的代表者之一,而福建也成为中国海洋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

包含闽商文化在内的闽文化,是如何连接世界,塑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福建形象”的?如何深入提炼闽商文化的当代价值,让世界更好“品味”福建?

11月12日,2023厦门国际海洋周重要活动之一——第三届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聚焦“海洋人群:闽商文化与世界”这一主题,从华人社会、传统文化、航海装备、海上贸易等不同领域进行深入研讨。本次论坛由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指导,厦门大学、厦门市海洋发展局联合主办,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承办,设置1个主论坛、3个平行论坛和相关实地考察活动。


“闽在海中”:向海图强的福建故事

《山海经》载:“闽在海中。”

长达3752公里的陆地海岸线、1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彰显着福建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襟山带海的地理特征,促使闽人自古以来牧洋为田、与海共荣共存。

在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时平看来,“闽在海中”除了是福建的地理特征,更说明福建社会与海洋的关系。

“在农业经济时代,海洋为耕地有限的福建人提供了盐渔之利和海上运输,带来了航海贸易及迁徙移民社会现象。”时平说,“闽在海中”让福建先民形成的观念,不是控制,而是通过航海来开拓贸易和移民,“这更多体现了生存、发展的认知”。

经过研究,时平还发现,福建与“郑和下西洋”这段辉煌历史的关系非常密切,在郑和下西洋的壮丽航程中,福建扮演了浓墨重彩的角色。郑和选中福州长乐作为下西洋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港,在郑和七下西洋的28年间,船队往返驻泊长乐达4年之久,船队在此补充给养、招募水手、修造船舶,留下许多珍贵历史遗存。

与此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闽南人参加了郑和下西洋活动,主要涉及船队领导、军人、领航者、水手及保障人员等,反映了闽人在航海事务中的突出作用,且带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其中,还出现三位闽南籍船员移民海外,这也反映了闽人特有的地域文化观念,即通过民间航海活动向海外移民、寻求发展。这是“闽在海中”观念的一种体现,也是向海图强的福建故事。

“海舟以福建为上。”福建造船业历史悠久。宋元时期,福建成为全国造船业中心之一,福船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运用最为广泛的船型之一。到了明代,福船成为我国航海木帆船的三大类型之一,民船的质量甚至超过了官船、战船,一些国家纷纷来福州造船、修船、买船。

暨南大学历史系主任刘正刚认为,福船由民船进入战船序列,成为明代海战利器,并被广泛使用和仿制,不仅说明福建造船技术的高超,更表明福建海洋社会的活跃。

晚清时期的福建船政,更是传承历代福建海洋文明优秀传统,开辟了中国近代第一个造船业基地,成为中国“向海图强”的发端。

节日习俗: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

2020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通过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的可持续联系仪式及实践”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送王船”仪式所呈现的文化理念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走向海洋才能走向富裕富强,这是包括闽南人在内的闽人从古代海洋贸易中得到的切身体会。明朝实施“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加上天灾人祸,让无数走向海洋的闽南人葬身海底。闽南沿海民间于15至16世纪创造了祭祀不幸葬身海洋者的大型仪式“送王船”。“送王船”既是向海而生的福建先民们宝贵的精神遗存,更是中华传统文化漂洋过海、落地生根的生动例证,闪耀着鼓舞人们走向海洋的智慧。

随着闽南人下南洋及相关习俗的传播,建立起了闽台地区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纽带,在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蔡志祥特别关注闽南传统节日习俗在海外的传承。“新加坡的妈祖信仰和马六甲的‘送王船’,是两个非常典型的闽南传统习俗,这二者在东南亚的新马地区具有丰富的发展与变容历史。”蔡志祥说,在海外多元种族的国家中,传统中国节日为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起了重要作用。

蔡志祥表示,海外华人通过这些节日和仪式,强调自身与其他族群的文化距离,这种想象的“中国性”成为华人在当地的一种生存策略,但仪式也是开放于所有人,形成跨文化、跨族群和种族的参与,扩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

金门大学讲座教授朱德兰则是注意到侨商的乡族意识与经济活动。她以长崎侨领陈世望为例说,陈世望以银信方式与金门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对修建祖厝宫庙、培育家乡人才、维护村落治安倾力相助,反映出侨商离乡不离本的乡族意识。陈世望为乡亲提供就业机会,乡亲则为他收集、传递种种商业与家乡的信息,双方形成互助互利的循环关系。乡族意识塑造人,也塑造社会,金门侨商以乡族意识为要素的婚姻圈、信仰圈、商业圈相互交叠,并与其经济活动相互影响,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朱德兰说,闽南人遍布全球,他们是福建和世界联系的媒介,闽(商)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应该持续不断挖掘其中的当代价值,“文化是一种方式,只有研究才能延续下去”。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教授王晓梅则以闽南语在马来西亚的传承为切入点,认为闽南方言是福建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同时深具商业和外交价值,马来西亚北部城市槟城更是马来西亚福建文化的名片,目前槟城四成人口为华人,其中又以福建籍为主。马来西亚的闽南方言资源应该得到重视,“这无论是对自身的文化保护与传承,还是促进马来西亚与闽南文化圈、经济圈的连接,都具有重要意义”。


声音

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添贵:

福建是海洋大省,向海而兴、拓海而荣,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福建省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助力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支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海洋生态保护,推动海洋文化交流。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高水平的理论支撑和智慧支持。期待与会嘉宾在这场学术盛会中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持续挖掘海洋文化的深邃内涵,加强国际海洋产业、科技、文化交流,推动海洋文化的创新与繁荣,助力复兴号中国巨轮扬帆远航。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总工程师林怀远:

厦门依海而居、因海而兴,是中国重要的海上门户,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当前,厦门依托厦门国际海洋周这一国际海洋交流平台,以海洋为媒构建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继往开来地发挥着“重要窗口”的作用。

作为海洋周重要活动之一,本次论坛关注穿行海内外的海洋人群,充分发掘中华海洋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丰富内涵。期待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能够持续打造海洋文化交流、成果展示的平台,为海洋中国写下独特注脚。

厦门大学副校长邓朝晖:

当前,中国海洋人文研究日趋活跃,但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各个方面都有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的空间。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深入研讨、集思广益,提出更有深度、更具学术创新力的成果,进一步充实中华海洋文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不断提升中国在海洋领域的话语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廖赤阳:

华商是具有中华民族血统、活跃在世界经济领域中的商人群体,“中华民族”与“世界经济”这两个领域重合在一起,就交织出华商这个世界。日本长崎春节祭与灯笼节的发展历程,表明全球化的进展不仅意味着均一性的增强,也意味着地方性的扩大,基于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国际化成为地域发展的重要环节。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