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记者手记

保护中国鲎,需要实际行动

□本报记者 郭斌

我国的中国鲎资源曾经占世界上中国鲎总资源量的95%以上,但在最近的三四十年间,中国鲎数量呈指数下滑,如今已经到了濒临枯竭的程度,保护中国鲎迫在眉睫。翁朝红的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福建沿岸有16处潮滩生活着幼鲎,2022年只剩下13处海滩还有幼鲎,而2023年进一步减少,只有10处了。

除了严格规范采血、拒售拒食,其实也可以借鉴保护白海豚、文昌鱼的经验,在平潭、晋江、厦门、东山等中国鲎主栖息地划定设立中国鲎保护区,或以其他形式如设立“中国鲎繁殖和育幼科研基地”“中国鲎繁育区”加以保护,并给予科学管理,设立10年资源恢复期,在这期间禁止开发、旅游、讨海等人为破坏,为中国鲎提供繁衍和生活的安全场所,为恢复中国鲎种质资源提供必要条件。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加速幼鲎人工繁育技术研发,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增加和恢复野外中国鲎幼体种群。

针对中国鲎的生物特性,翁朝红建议在增殖放流中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鲎苗需放流于适宜的生存环境或育幼栖息地;二是需要科学指导,将适宜大小的鲎苗、在适合的季节和潮汐时刻、用恰当的方式放流,避免粗放、错误的放流行为。另外,还要对增殖放流效果进行科学评估,进行长期观测和研究,跟踪资源恢复情况。

保护中国鲎,需要社会各界拿出实际行动。既然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未经许可的捕捞、买卖、贩运、宰杀、食用中国鲎,都是违法行为。有关监管部门也应当加大宣传、检查、处罚力度,让中国鲎的保护法规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