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渐行渐远

□邱江林

一个人的一生总有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往往是要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远离的。不管是求学、经商,还是谋生、创业,一经离开父母与故乡作别,你的梦想之旅、人生远行也许就此拉开大幕,并注定渐行渐远。

我17岁顺利通过高考,告别家乡到省城读大学。新生报到那天上午,父母送我去县城汽车站坐车,半天后换乘火车,第二天下午才到学校。那时的火车烧煤,速度慢且大小站都停。我们几个同学一路欢笑,像放飞的小鸟,叽叽喳喳,不时喜欢把手和头伸出窗外任凭风吹,感觉特别新鲜、刺激。我清楚记得到校时发现手背、脸颊、额头和鼻孔都有细微的煤灰紧紧依附着,手一摸全是黑的;而身上的衬衫背心因闷热湿透,汗水结成碎盐疙瘩,皱褶的衣服硬邦邦的,虽有些邋遢搞笑、狼狈不堪之态,可沐浴更衣后还是以为外面的风景真好看,大学校园真漂亮,并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那时候的我,第一次远离父母家乡,无拘无束、渴望远行,白日放歌、青春做伴,一点都不想家,一切都很美好。

大学四年在书山书海里“读万卷书”,寒暑假回乡在千山万水中“行万里路”,省城与县城的距离忽远忽近,好似咫尺天涯,心里边对远近高低有了自己朦胧的想象。毕业那年,走到了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与同窗好友对酒当歌、摔杯言志,我们大声朗诵王蒙的“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缨珞,编织你们”,唱着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面是万丈豪情、稍纵即逝,一面是孤独寂寞、多愁善感,我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但大家分别时不经意间眼里流淌的热泪,会让你意识到青春正以它特有的方式与你道别。于是我们约定:从此各奔东西,相见不如想念。

接下来的日子,东奔西走,换了几个城市,调了几个单位,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再到五十知天命,回想一下仿佛经历了一连串的渐行渐远:“渐行渐远梅花照,落日孤舟到家乡。”(谢枋得《湖心亭四景》)“渐行渐远春风后,犹带花香到眉间。”(杜甫《春夜喜雨》)“渐行渐远如行云,未曾思量忽已同。”(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渐行渐远空翠微,水声山色隔归期。”(白居易《将赴吴兴登临浦亭宿话后书怀》)“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渐行渐远知音少,终逐浮云去不还。”(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起初纯粹是直观的自然、地理概念,而后则是精神、心理层面以至于人与人关系的呈现。

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即便是每日相见,却无交流,彼此之间的距离早已悄悄地拉开,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刻意还是无意,无奈还是无语,一边遇见一边再见,直至逐渐陌生、两两相忘。这时候,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过去的人和事乃至心思念想多半会渐行渐远,并成为一种常态,恍如秋风一般轻轻吹过,正所谓:往事随风,过眼云烟;心离一寸,实则千里。而此时你要面对的最好方式即是一笑而过、淡定从容,不亢不卑、不怨不艾,在随遇而安中体会远近随意,在无欲无求中品味聚散随缘。

近期翻看唐诗宋词,读到一些意境淡雅幽远的句子,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问君何能耳,心远地自偏”等等,内蕴乐观豁达、回归自然和追求美好的意念,既富于哲理,又使人对“远近”的思考更进一层,有了超越狭隘“自我”的更深含义。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有句名言:“比起有人左右情绪的日子,我更喜欢无人问津的时光。”无独有偶,公元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与友人春日出游突遇风雨,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外两位高人把一生的“远近”归于平淡与寻常,语言感性、思想理性,所言皆旷达深远,叹咏自若中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感悟,这是一种怎样智慧的声音?于是我豁然开朗:渐行渐远不就是自然万物生长生存的一种最自然不过的状态吗?而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又何尝不是如此?

人生或许就是一个人渐行渐远的修行。静默如初、安之若素方能远离喧嚣、行稳致远。离起点远了,自然离终点就近了。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