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周刊·求是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发挥华侨华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积极作用

□林 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和中华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蕴含着和平、发展、正义、民主等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伴而行。在沟通中国与世界的过程中,华侨华人具有“中华性”和“跨国性”两种属性,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能够以世界眼光阐释中华文明的魅力,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当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当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群体作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者、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促进者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的积极作用。

◆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数百年来,华侨华人始终是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对于中华文化传播而言,华侨华人群体本身就是一个重要载体,是外国人接触中华文化最直接的“媒介”。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华文化的种子落地生根,就有中华文明的记忆在延续。他们无论身处何地,都按照中国传统的礼俗和道德生活,并不断发扬中国人敬祖爱乡、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甘于奉献等精神特质。同时,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民间外宣群体,华侨华人能够以跨文化、深度融入在地国的独特优势,不断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明的全球影响力。

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华侨华人推进中华文化传播的内生动力。只有不断增强华侨华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情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才能够形成新时期传播中华文化的逻辑和路径,以更好发挥华侨华人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独特作用。侨务部门可以通过设立华侨专题场馆、编制侨乡族谱、建立侨乡宗族祠堂、展示华侨对中国和侨居地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等方式,鼓励华侨华人回祖地寻根,推动侨乡与华侨华人建立乡情维系,从而增强华侨华人对祖国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升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促进华侨华人自觉参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和中华文明的传递。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整合和完善华侨华人民间外宣的资源和传播链条。要通过各种措施协助支持华侨华人在外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向当地民众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通过打造“文化中国”“亲情中华”“世界青年大会”等系列活动,鼓励华侨华人传承与发扬说中文、写汉字,过春节、祭祖先等文化传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通过兴建华文学校、创办华文报刊、设立中医药馆、出版华文书籍等方式将中国的语言、文学、医药、戏曲、哲学等文化传播到海外,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也有利于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蕴含着丰厚的“和合”理念,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方面,旅居海外的6000多万华侨华人具有融通中外、讲述中国故事的天然优势。遍布全球的2万多所华文学校、2万多个华人社团等是发出中国声音的重要平台。因此,充分借助华侨华人群体在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舆论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助力华侨华人挖掘和创造主流化、精品化的中国历史故事、当代故事和百姓日常故事。既要以当地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故事,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又要以国际友人信服的视角,讲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展现负责任的、现代的、自信的中国形象。还要以住在国民众的思维模式,讲好中国寻常百姓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其次,要支持华侨华人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挖掘信息技术的潜力,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方式,呈现形式与内容契合、见人见事见情的形象化故事。

◆融通中外文化,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质要求。自古以来,我国就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变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将在不断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融合发展,从而具有融通中外文明的世界意义。华侨华人从走出国门的第一天起,就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使者。他们在侨居国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地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外融合文化。也不断将域外文化介绍到中国,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内涵。华侨华人在融通中外文化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中西合璧的“中国城”“唐人街”等文化景观,也根据中国传统的戏曲、杂技、鼓乐、舞狮、民间习俗等创造性地发展了“廿四节令鼓”“高桩舞狮”“拿督公”“肉骨茶”等域外民俗和饮食文化,还创造了融合中外特征的影视、文学和艺术作品。

当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进一步扎实做好以“侨”融通中外文化、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文章。一方面,要支持华侨华人以国外受众喜爱的方式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创造创新,如根据不同国别和区域的风土人情和受众特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和发展,从而增加中华文化产品供给,丰富中华文化产品类型,发展中华文化产业。同时,整合跨国资源、发掘更多亮点和潜力,来强化华侨华人打开中外文明对话互鉴通道的纽带作用,如支持华侨华人在外设立中外高校文化交流项目,举办中外科学论坛,开展体育艺术文学国际赛事等,为华侨华人构建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平台,营造多元文化交流格局。

另一方面,要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支持华侨华人引进其他文明成果,开展多元性的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积累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创新。为此,要资助海外华人组织各国专家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技术转让或产品开发,赞助华侨华人带领海外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画家协会等访华团到中国访问、交流、演出、办展、进行中西合璧的创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仪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FJ2022C093)阶段性成果。]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