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漳州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这里的“村TV”,火了!

□本报记者 杜正蓝 通讯员 林聪华 沈怀斌/文 黄文庆/图

洛滨村小朋友身着汉服表演歌舞。

村民自主排练的非遗节目大鼓凉伞

一有晚会,村民就纷纷前来观看。

口社村村民代表表演川剧变脸。

霞贯村村民自行编创的乡村歌舞

“百姓大舞台,想唱你就来!欢迎大家周六晚上到洛滨K歌。”临近周末,郑儒云又在抖音号召大家前来唱歌。

在这里,唱歌已经成为全村老小期待的固定节目。

这台氛围感满满的村民节目被称之为“村TV”。日前,漳州龙文区郭坑镇洛滨村《全民“村TV”让文明乡风遍地开花》案例入选农业农村部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系全省唯一。

以村为单位的舞台,为何能同时吸引线上线下流量?又为何能出圈?记者走进洛滨村,跟随村民体验乡村文艺晚会,实地感受文明乡风建设的生动实践。

政府搭台 群众唱戏

气温骤降,沿着村道走来,歌声、音响声愈来愈近,脚下是并不齐整的石条路。

“这些石条是早前村民搭建猪圈的耗材。拆除后,都用来铺这片石条路,所以规格大小不尽相同。”洛滨村党总支书记郑惠平坦言,这里曾是脏乱差的“后进村”,道路泥泞、污水横流,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有柴火、杂物堆积,村民自行搭盖的猪圈、鸡鸭棚、蘑菇房等时常有垃圾淤积。

2018年起,以全村生活污水管网入户为撬点,洛滨村“两委”劝导村民拆除乱搭乱建的破旧猪舍、柴火房和蘑菇房,规整出一块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院士文化广场,再从闲置办公楼前规整出一块约800平方米的空地建设党建文化广场,并连片设计廊亭,为村民提供日常休闲空间。

淳朴的小村,人们多是从事劳动耕作,少有其他娱乐活动。如此,这偌大的广场眼看就闲置了。

郑儒云与伙伴四人是村里的音乐发烧友,时常相聚并引吭高歌。“广场最宽敞,不如把设备搬到那里去唱!”去年9月26日晚,四人说走就走,在广场支棱起点歌台、音箱、话筒等设备,一展歌喉。

谁也没料到,第一次试唱就唤醒了洛滨村的“夜生活”。

从围观到上台,从跃跃欲试到放声歌唱,越来越多的洛滨村村民加入郑儒云他们的队伍中,村民们踊跃上台点歌,在台下,村民们自发地搬出家中的桌椅板凳围观。

能歌善舞的村民郑燕雪是龙文区第一幼儿园副园长。“在市区上班,总觉得与家乡亲戚朋友生疏了。趁周末回家,带着村里的妇女和儿童彩排歌舞,上台也是一种交流。”郑燕雪说,上台最小的5岁,最年长的60多岁。村民们很热情,希望能够编排出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歌舞。

渐渐地,上台表演不限语言类型,不限歌舞、小品、相声、武术等形式,并在群众中自发形成每周五、周六的常态化表演时间,每场观众均有上千人。“周一至周五报名,周末排队登台表演,几乎场场爆满。”郑惠平说,从去年9月至今,洛滨村大场小场的“村TV”已举办了近百场。

因势利导 跨村联动

舞台的感染力很快从线下传播到线上。围观村民自发拍摄抖音,架起直播设备,让“村TV”的热度不断攀升。

“活动所需的音响、幕布、灯光、地毯等均由热心村民以及乡贤促进会捐献,我们的点歌机已经换了许多台,这次村委会又新购置了一台点歌机,村民也自发购买矿泉水饮料送给表演者和观众们。”郑儒云笑着说,如今洛滨“村TV”有了一定知名度,许多抖音网红大V常常前来“蹭流量”。

“台下几百上千观众,最大型的几场晚会观众超2000人,村民们自信大方,毫不胆怯,老老小小都颇有台风,令我们佩服。”晚会的盛况,让郭坑镇党委宣传委员沈怀斌印象深刻,与此同时,这股“村TV”的文明之风很快席卷全镇。

“在乡村夜间文化出现后,我们因势利导,挖掘和组织各村文艺骨干、乡贤代表到各地学习取经,结合乡风文明建设,让‘村TV’在全镇铺开。”郭坑镇党委书记许艺军介绍,譬如洛滨村隔壁的口社村,村民们仅用一周时间就自主编排出舞龙、大鼓凉伞、变脸、男高音、闽南语对唱、街舞、军鼓、武术、芗剧等表演节目近30个,首场到洛滨村表演,热闹极了。

郭坑镇组织各村参与“文化跨村联建”,用文化表演架起各村群众交流互动的桥梁。各村文艺分子之间积极串场交流表演,互相炫技,切磋学习,丰富乡村夜间文化生活。

结合不同村情,“村TV”在这里百花齐放,却又有差异化发展。洛滨村有着浓厚的孝廉文化氛围,邀请闽南师大团委联合开展“学思践悟二十大,清风廉韵谱新篇”廉洁文化进乡村系列活动;口社村利用本村的乡村游网红点霞贯双溪生态园,引导村民主动组团到景区与游客互动表演,宣传推介包容、开放、好客的“文艺郭坑”,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村TV”不仅吸引本地的群众热情参加,也成功吸引漳州其他县区乃至厦门游客前来一睹风采。今年以来,郭坑镇6个建制村共举办大型“村TV”81场,参与群众5万多人,形成“周周有看头,月月有亮点”的活动氛围。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