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海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科学点燃梦想 创新培育志向

——第39届厦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举行

大赛现场,参赛选手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参赛作品。 林梓健 摄

18日,由厦门市科协、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共青团厦门市委和市关工委联合主办的第39届厦门市青少年创新大赛在厦门高新学校举办。比赛期间,记者走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流现场,感受升腾在赛场中的科学热情与梦想。

厦门高新学校体育馆内,整齐排布着参赛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的作品,据组委会办公室统计,今年共有参赛项目2292项,吸引了来自厦门市422所学校超1万名师生参与,现场宛若一场大型博览会。今年,金门(特邀)代表队携带3个项目线下参赛。

从转盘式芒果智能分级机、高精度漏水检测装置、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扶梯状态检测预警系统、智能护眼手机支架、水位检测与预警装置……在展览现场可以看到,参赛作品中人工智能、传感器、大数据等前沿科学技术的应用比比皆是。

不论是为路口值勤交警设计的追光遮阳伞,为改变小朋友存储零花钱习惯的智能零钱小魔盒,还是为解决“互花米草”泛生、生态恢复而提出的解决方案,本届大赛中,很多学生的研究课题都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来自厦门双十中学的蔡霁韬带来的基于特征识别和膳食管理的数字化长者健康食堂系统,灵感来源于自己的奶奶,因患有糖尿病,在养老院期间自行食用本不该摄入的食品。“这款产品将被应用于养老院食堂中,系统提前录入每位用餐者的信息,通过人脸识别和菜品识别技术,依托自动化菜品传送操作,实现个性化定制餐食。”蔡霁韬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希望能在评选中获得好成绩。

海水退潮后海岛间的海路是渔民出行的重要通道,“海路本身是添加钢筋的,钢筋长期在海边容易生锈崩坏。骨架取互花米草的中段用来制作海路,不仅可以铲除外来物种,就地取材还可以节省金钱,减少海路更换的次数”。本次比赛,金门中正国小三人团队发挥思考,将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应用到海路建设。除用于“海路”,团队还将“互花米草”应用于文创产品中。

“科学往往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我们鼓励学生们从生活中取材,培养观察能力,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从中找到创新的办法。”金门代表队领队林老师说。

厦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举办一届,是厦门规模最大、涉及学科最多、规格最高、参赛学生人数最多的全市性青少年科学探究和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集中展示的科技赛事,现今已成为各界关注、学校重视、家长支持、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全市性青少年科技赛事。

本次大赛,各学校践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充分整合资源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服务,周密组织,精心准备,从质和量两方面下功夫。大赛项目涵盖数学、物理与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工程学、环境科学、行为和社会科学等8个学科,参赛作品基本代表了厦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水平,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展示性。

科技创新大赛及其活动平台的搭建,为科技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为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老师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

“大赛的目的不仅是选拔出最好的作品,更是让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锻炼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福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卢葛覃表示,基金会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鼓励科技创新,希望在基金会的助推下,孩子们能一步一步走向科学、走近科学。

本届创新大赛于今年8月份启动,历时4个月。经集中展示、选手答辩、专家评审、项目点评等环节,将最终决出本年度厦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各大奖项以及推荐省赛名单。大赛期间还同步开展科技辅导员论坛交流活动,交流展示优秀科技教育理念和创新成果。

(林梓健 姚晓青 范丽辉)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