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古城的“新生”是分步走的。从2019年启动古建修缮工程到2023年3月第一批业态陆续开门迎客,这“从0到1”的过程至关重要。
重要在定基调。泰宁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4处、县级文保单位65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65处。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活化利用?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保留住古城独特的韵味,避免古街变成千篇一律的商业街?“公民认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第一批古建由9个乡镇“认养”,乡镇对其委托方有监督管理责任,严格禁止“擅自改变整体外观、内部结构”等。业态选择、装修文案、效果图等,由泰宁县相关部门一起审核把关,要反复优化至能展现地方特色并与泰宁文旅发展相契合。这个过程为后续引进社会资本发展业态定下了基调、摸出了经验。前有榜样,后来者也更容易接受相关规定和要求。
重要在增信心。记者采访中,不少在泰宁古城创业、就业的年轻人表示,让他们作出决定、安下心来的节点,是今年3月9个乡镇“认养”的古建陆续开业。他们从中看出了政府发展古城的决心,也因为这9家古建业态带来的人气而对古城未来发展有了更好的预期,增强了投资创业的信心。在当前的创业、就业形势下,“预期”与“信心”无比宝贵。由政府部门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表明态度、示范引领,降低社会资本和人才对风险的担忧,未尝不是一条促进发展的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