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735个洞窟,2400余尊塑像,45000平方米壁画,5万余件藏经洞出土文献。莫高窟,中华文明的一个文化符号,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近日上映的电影《吾爱敦煌》,以莫高窟、戈壁为舞台,以摄影机为画笔,以樊锦诗为主要人物,谱写新时代荡气回肠的女性史诗。
这部电影既有群体形象,又有个体刻画,在聚焦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李云鹤等莫高窟人的群像基础上,深度还原樊锦诗丰厚的人生。樊锦诗和莫高窟人用平凡的人生演绎不平凡的壮举:全力保护敦煌文物、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创新构建“数字敦煌”,他们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的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
基于这样的艺术凝练和叙事重构,让《吾爱敦煌》收获了电影语言的独特生命力,见出电影人物活生生的情感。譬如,樊锦诗一开始是青春有朝气,身怀高远而美好的理想;后因工作之故,与爱人两地别离19年;中年时代,在坚守事业的同时,又饱含对家庭、对子女的牵挂;接任了敦煌研究院院长,承担起莫高窟保护研究、传承弘扬的重大责任。从这一段段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可以一窥她活生生的人物性格变化。如此,打开了观影者更宽阔的情感空间。
情感经由生活细节、历史细节外露。《吾爱敦煌》高度还原各种细节,例如,住土房、睡土炕,喝咸水、吃杂粮,蘸水钢笔、绘图纸;为了挽留想离去的回鹘文研究专家,樊锦诗让出自己的房子;面对年轻同事的不解,樊锦诗请他到家里吃鱼,耐心安抚……我们由此真切感受到了“樊锦诗们”的不易,更感动于他们的坚守。大量细节的还原,为电影构建真挚的情感世界表达奠定了画面基础。
进一步来说,新主流电影要以艺术化的语言、画面给观众带来振奋。这种振奋,通过樊锦诗等人身上所体现出的胸怀爱国抱负、艺术情怀和敬业追求而自然地表露出来——他们倾全力为国家保存历史遗产,传承中华民族共同的艺术瑰宝,这是高度的爱国情怀;他们潜心研究敦煌艺术,将其精深微妙的艺术美感唤醒,重现敦煌艺术的当代价值,这是高远的艺术情怀;他们兢兢业业,为敦煌莫高窟守护数十年,大漠、夕阳,青丝、白发,这是可贵的敬业精神。“樊锦诗们”达成了人生、艺术、家国的圆融状态。
这样的精神高度,展现艺术的崇高魅力。如果说莫高窟代表着现实艺术世界的高峰,那么樊锦诗便象征着人类精神世界的高峰。演员陈瑾曾表示,自己对于饰演樊锦诗这一真实人物感到十分忐忑,坦言“越是准备越是觉得灵魂无法模仿,感觉越来越够不着”。这就是樊锦诗崇高的力量。
在这种精神高地里,我们感受到了时代的精神力量。敦煌之所以能够在当代得到保护和新生,离不开樊锦诗这样的中华儿女的付出、牺牲。他们是这个时代蓬勃的气息,他们增强了人民的精神力量。樊锦诗代表了这个时代伟大的人民力量。这种时代精神与观众同频共振,极大地丰富了影视的表达空间。《吾爱敦煌》精心构筑了共情、共鸣、共振的美学环境,赋值了感动观众的情感力量。
“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樊锦诗获得“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时的颁奖词。这个“心”,是一种坚守的力量,是对国家、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守莫高窟,即守心;守心,即守家国。樊锦诗为我们诠释了“心”的当代意义。《吾爱敦煌》也着重表现了樊锦诗的这种“心”境。正如电影里的一句话:“年轻人让自己成为一道光吧,照耀着莫高窟,这样的人生境界,大也,圣也。”这是《吾爱敦煌》对我们的心灵号召,在“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我们亦要坚守初心不变。
总之,《吾爱敦煌》是一部蕴含着深厚时代力量的艺术佳作,较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的丰度、精神世界的高度、艺术表达的深度,堪称一部生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