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读 上一版   
上一篇

记者手记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本报记者 何金

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各地、各城市的共识,也是当下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新动向。

城厢区,莆田的中心城区之一,是莆田传统制造业和民营经济重要的发展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城厢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为莆田经济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当下,面对产业转型的浪潮,城厢区发力新质生产力,让人眼前一亮——从专精特新到文创,从电子商务到数字经济,城厢区的产业转型路径,“新质”的趋势已然十分明显。

与传统的县域相比,“区”域的城厢区,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势明显——地处中心城区,金融、人才、区位、科教等配套优势突出,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城厢区因势利导,抓住这一优势,提前谋划,大胆布局,占得先机,在新质生产力领域有所斩获。

从城厢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和路径来看,很大程度上依托了原有产业和本地传统优势产业。专精特新依托了原有的制造产业,电子商务诞生于原有的鞋服产业,而文旅产业则与当地发达的传统木雕产业高度相关。在记者看来,这些路径,契合了当地的产业经济基本面,符合当地的产业发展定位,可谓有的放矢。

当前,各地竞逐新质生产力,但在这一过程中,要防止泡沫化,要妥善处理好新质生产力和本地原有产业经济、市情县情区情等关系,不盲目求“新”,而是立足现有基础经济条件,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逐步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从而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新高地。

从这些角度看,城厢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做法值得关注。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