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莆田涵江作业区码头及进港航道工程施工现场,机械轰鸣,1—3号泊位码头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码头后方也在回填砂性土,不断加固陆域形成区域。
涵江是水乡,位于萩芦溪入海口与木兰溪入海口之间的兴化湾南岸,溪海相接,湖泽密布,北接梧塘,西接仙游。自古以来,涵江人就利用此地河海之便,从事海上贸易,是时,货船往来,商旅熙攘,见证无尽繁华。
涵江一直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密切。涵江港、海岑前、新港、陡门……一个个古港码头,联通四海,成为涵江通往世界的窗口,记载着涵江先人走向海洋的足迹。其中,涵江港因其特殊区位优势,在明代成为主要通商口岸。
如今,涵江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推进城市发展,加快兴化湾进港航道涵江段疏浚,启动港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新一期规划的围填海工程也在加快推进中,一座承载着涵江人梦想的新城——木兰溪滨海产业新城正拔地而起。
千年沧桑 因港而生
涵江临水而居,因港而生。
据《涵江港口志》记载,唐代的涵江还是近海滩涂,为了扩大耕地,民众筑海堤、挖池塘、开渠道,围海造田,筑水闸排涝,“涵头”地名由此而来。
宋庆历年间,蔡襄在任福州知府、福建转运使期间,在此基础上,扩建入海闸门,取名“慈寿陡门”。继而,陡门周围的圩集进一步扩张,形成小集镇。宋建炎年间,国子监祭酒刘政辞官返回家乡涵头,其住地保尾至楼下一带,海水浸漫,内河堵塞,水不可饮。刘政遂主持疏通水心河,使周围居民饮上清洁的河水,并浇灌楼下附近的埭田。河道疏浚后,涵头集市的交通更顺畅,交易更便利,集镇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原有“涵头”之名已不能适应日益繁茂的市井,于是,当地有识之士便改“涵头”为“涵江”。故后人有“涵江得名于宋世”之说。
随后,涵江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涵江港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位置也开始为人所熟知。
涵江区委史志室副主任范将介绍,涵江港古称端明港,清邑人进士陈池养的《莆阳水利志》载: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建,后石刻有“端明”两字,因名。涵江港开港于宋朝,至明朝已是十分繁盛,成为莆田主要通商口岸。
在悠悠岁月中,在水乡农耕的演进中,在河道如织、港湾密布的平原上,一部分涵江人早早扔掉锄头和畚箕,当起了另类的农民,他们将船只从河道划向大海,寻找自己的希望。涵江所在的北洋平原,沟渠纵横,极大地便利了人员流动和物品流通。肩扛手提哪比得上车运船载,密布的河道更以可观的承载力,把尚不发达的陆路交通甩到身后。港口、埠头、航道、船舶便显得至关重要。
《莆田县志》这样论述这里的海港:“晋隋之间的莆口(在今莆田城关)是县内最初的港口。唐代,白湖(今阔口)、涵头(今涵江)、江口是客货出入口岸。宋代,白湖港、水南港、江口港、吉了港为海船聚集的地方……元代后期,白湖、宁海、水南港渐废,涵江港取而代之。清末,三江口跃为本省五大港口之一……”由此,涵江诸港口的发展,经历了从唐代开港,到宋代初步发展、明代中后期大发展,再到清中晚期至民国高潮期的过程。
港口的繁盛带动了涵江的发展。明邑人进士黄仲昭的《八闽通志》载:头市在府城东北。濒海港,鱼盐之所聚,商贸之所集,亦莆名区也。明弘治《兴化府志》亦有载:涵头市长三里许,人家稠密,商贾渔盐辐辏,为莆闹市。可见,在明代,涵江已经成为莆田的重点县区。
涵江这座城市,可谓“因港而生”。从远古到唐宋,这里实现了从大海到海滩,再到围海造田形成海边平原的神奇变化。
扬帆丝路 联通四海
在涵江港上游,木兰溪与兴化湾的交汇处,一座跨海梁式大桥古朴壮美,宛如一条巨龙横卧溪上,这就是宁海桥。2013年,宁海桥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以前,只有宁海渡。许多北上福州、南下泉州的商贾行旅,都在这里乘船过渡。”范将说,这里是木兰溪下游临近入海口的地段,海风汇聚,潮大流急,一旦遇到大风浪,往往船倾楫摧,酿成灾祸。“宁海”,成了人们世世代代期盼的愿望。
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龟山寺僧人越浦经宁海渡去南洋化缘,目睹渡船遇难事件,心生恻隐,于是募捐建石桥。由于工程巨大,跨海造桥难度大,越浦便在木兰溪北岸创建“吉祥寺”以屯物资和落脚点,开启了十数年的造桥经历,最终建成全长225米的兴化路第一大桥。
宁海桥建成后,省去了渡船的不便,联通了不同地域以及地区,为海上丝绸之路打通了陆上通道,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明代邑人陈经邦《宁海桥记》形容该桥“跨溪海之吭喉,束潮汐之吞吐”。宁海桥使得天埑变通途。此后的百余年间,宁海桥经多次重修重建,到如今仍然屹立在木兰溪上,成为连接兴化平原南、北洋的一条交通要道。
作为贸易港口集镇,涵江那个时候兴盛的港口,不仅是一个涵江港,还包括现在涵江范围的宁海港、江口港,它们都是重要的商贸港口。宋元明时期,莆田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展对外贸易,瓷器是大宗出口物资之一。在涵江发现的宋代窑址就有两个,庄边瓦窑垅窑址和新县过洋山窑址,均采集到碗、盘、洗、碟等青瓷片。
当历史的车轮来到明朝,郑和下西洋书写了对外交流的传奇,但是“海禁政策”让曾经繁华的涵江港逐渐衰落。然而“海丝”的传奇从未被湮灭。
位于涵江三江口镇鳌山村雁阵山的雁阵塔,从明代开始便见证了无数次扬帆和回舶。人们载着货物远航归来,看到矗立雁阵塔,就是到家了。这座明代建造的雁阵塔曾是海商下南洋的远航灯塔,是海上航行船只的导航标志。这座七层石塔用铁砂等熔铸而成,塔顶有一个葫芦式的大塔尖,傍晚点火,彻夜通明。抗日战争期间,雁阵塔被炸毁。近年,在多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雁阵塔在遗址处重建。
航运发达 商贸兴盛
收藏于莆田市博物馆内的《设色星图》,为国家一级文物。《设色星图》创作于明代,原先悬挂在涵江霞徐天后宫内。星图上的星宫基本上仿照我国传统的以极星为中心,以三垣、二十八宿为主体的画法。全图共画有288个星宫,约1400颗星,其中,北斗七星和二十八宿主座,特别用红色描绘,其余的星都画成黑白点。各星大小不同,表示星辰的视亮度。星图中央,剪贴一个罗盘,说明此图同航海时所使用的罗盘关系密切。
“星图是彩绘的,因此称为‘设色’,这种卷轴彩绘的古星图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范将说,航海时,船员眼观天上的星斗,对应图上的罗盘,指引航线。在涵江霞徐天后宫发现这幅星图并非偶然。自古涵江港就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得濒海之利,海上贸易较前大为发展,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当时,没有先进的导航技术,对于完成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是一种挑战。为此海商和船员就会去收集或制作适用于航海的星图。这体现了当时涵江人在对外远航上的成就。
范将说,霞徐天后宫是当时涵江规模最大的妈祖宫庙,《设色星图》置身在这座妈祖宫庙里,与航海保护神妈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明清时期,涵江商贸的兴盛,不仅靠民间商贾铸就,更离不开官方机构的主导。“雍正七年(1729年),涵江始设海关。”涵江也在当时创造了一系列“第一”: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涵江商人租用的日本纪摄丸号货轮靠泊三江口,为进三江口港的第一艘外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莆田第一艘150吨位轮船涵江号下水投入营运。”“宣统元年(1909年),美孚火油行在涵江设立分销机构。当时,在世界版图几乎找不到位置的涵江,吸引来了成立于1888年的世界最大的石油大亨美孚公司的入驻。”
遥想当年,大大小小的货轮抵达涵江港或是离开涵江港,一派繁忙景象。外来物资经涵江港,为他们运去“兴化桂圆”、荔枝干和笋干等,进豆饼、肥田粉、布匹、煤油、面粉……涵江的瓷器更是顺江而下,由涵江销往国外。
“过去,人们常给涵江冠上‘小上海’‘东方威尼斯’等称呼,无外乎河道水运,商业贸易的繁荣造就了这里。”涵江区档案局原局长方明坚说,明清两朝,是涵江乃至全莆田商贸业和航运业最繁荣的时期。当地不少商家都拥有三桅杆木帆船,运载量可达数百上千担。他们常年往来在全国各大商埠之间,获利颇丰。到民国时期,部分财力雄厚的大商家,开始租用外国洋行的轮船开办船务行、轮船公司,直接进行大规模的商贸活动。
随着时代变迁,涵江古港的通商功能逐渐消逝在历史中。20世纪50年代起,因该港航道年久失修,航运业务移向下游的三江口港。20世纪90年代末涵江古港逐渐荒废,并成为历史的遗迹。然而,新的现代化港区正在涵江这座临水之城冉冉升起。
港城崛起 书写新篇
沿沈海高速一路向东,出了涵江收费站,十余分钟即可到达港口。车行其间,行道树郁郁葱葱,花海间绿草如茵,街道洁净、楼宇有致,一派现代气息。
“为了实现以港兴区带动港口经济的目标,现在的涵江港区正在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涵江港区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方满雄说,2023年,随着《滨海新城启动区战略规划和产业规划》以及《滨海新城启动区概念规划》发布,一座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滨海新城正式起步。
曾经的涵江,是闽中的交通枢纽、经济重镇。它因水路而兴,也为交通所困。如今,木兰溪滨海产业新城位于莆田兴化湾南岸涵江启动区,东与福州江阴港隔萩芦溪相望,北靠沈海高速公路,西至木兰溪北岸,南抵湄洲湾港兴化港区港口前沿线。福厦铁路、福厦高铁、沈海高速、莆炎高速及国省干线等贯穿后方,交通优势明显。新城南侧湄洲湾港兴化港区涵江作业区可规划港口岸线8.4公里,建设3万~10万吨级泊位28个,启动区可规划岸线5.5公里,可布局18个3万~10万吨级通用泊位,港口优势显著。不仅如此,背靠莆田高新区,紧邻涵江城区,是莆田市融入福州都市圈建设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明显。
现代化建设的强风,吹动涵江港区的扬帆起航。1998年,三江口陆岛千吨级码头港区疏港道路列入“十五”交通部陆岛交通项目。2001年,三江口港年吞吐量跃升到46万吨。2010年,莆田启动兴化南岸启动区涵江作业区的开发建设,实施湄洲湾港兴化港区涵江作业区后方临港产业园陆域形成建设项目。目前,兴化港区涵江作业区1~3号泊位正在全力施工中。
从最初起步的踔厉奋发,到如今的蓝图尽展,再到多年来食品加工、高端装备、新能源、海洋经济等产业的落地……许许多多的重要节点汇聚成了现在木兰溪滨海产业新城的崭新面貌。
乘风破浪,逐梦蓝海。在新丝路机遇下,涵江正朝着现代产业强区、建设生态宜居涵江目标继续前行,书写“海丝”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