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郭圣王:牧童封神的叙事建构

□杨文军

郭圣王,又名“广泽尊王”,即为郭忠福,福建南安人(一说安溪人),生前为牧童,逝世后因履显“神迹”而被当地人供奉为乡土守护神。其和蔼可亲的形象与“忠孝仁义”精神内核被建构,而后传至闽南、闽北甚至扩展到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

除清末学者杨浚的《四神志略·凤山寺志略》,戴凤仪先生于清光绪年间纂修《郭山庙志》对广泽尊王(忠孝神)进行详细探讨外,魏应麒先生在1929年出版的名著《福建三神考》中以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与郭圣王土偶的故事,并对其和蔼可亲的形象进行生动刻画:“记得我七八岁时,舅父送我一个土偶(是否舅父送的,现在已忘记了),仿佛并听他对我的父亲说:‘别的土偶都是狰狞可怕,于小孩很不相宜,唯独这郭圣王是和平不过的。况且他的相貌也是小孩子,所以我特地买来给大哥(作者的小名)作伴。’于是我开始鉴赏这郭圣王了!果然见他不止和蔼可亲,而衣饰也精美异常。我宝爱极了,从此当他做唯一的恩物,几于寝食不离。”李辉良整理的《凤山寺传说》也对郭忠福这一形象进行描述:“郭忠福在杨家牧羊,处处用心,从未出点差错,因此,也深得杨长者喜欢。每天跟忠福牧羊的孩子很多,小伙伴们常常一块在草地上嬉闹。”

关于郭忠福的“忠”形象,宋代史料有相关记载,《宋会要辑稿》(第二十册)“礼二十·诸神祠”载:“郭将军祠。在泉州府南安县。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赐庙额威镇。十三年(1143年)十二月,封忠应侯。”《宋史》“志第五十八·礼八”云:“自今诸神祠无爵号者赐庙额,已赐额者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从其本封。妇人之神封夫人,再封妃。其封号者初二字,再加四字。”即累封为“威镇忠应孚惠广泽侯”。

郭圣王的“孝”也有迹可循,戴凤仪《郭山庙志》曰:“祖父多隐德……王生有孝德,气度异人,尝牧于清溪杨长者家,晨昏之思忽起,驰归侍奉,依依如也。”可见“祖父多隐德”,而“王生有孝德”,体现家庭的传承。杨浚《凤山寺志略》亦有相关记载,郭忠福“生即神异,气象豪伟,以纯孝闻”。《诗山林柄陈氏族谱》(桃源小岵山分派)卷一载:郭忠福“自小聪颖过人,十分孝敬父母……有时主人家给忠福一点吃的,他必留着带回给母亲共尝”。台湾版《保安广泽尊王真经》曰:“拜请凤山郭圣王。忠孝成神收敕封。”郭忠福起初被建构的将军身份,对忠君报国与孝顺父母的形象相结合,形成了“忠孝仁义”的象征符号。

郭忠福被塑造成“忠孝”形象的同时,保一方乡民平安、为百姓祈雨、驱除灾祸等形象也逐渐被塑造出来。宋人王胄《郭山庙记》云:“其姓郭,幼名忠福,其爵侯,其庙威镇,其谥忠应孚惠……生而英异,化而神灵,上则为国保障,佐时太平;下则为民休庇,相世荣达。御灾孚佑,福善祸淫,消水旱之虞,屏盗贼之患,利国安民,周且悉,悠且久。”《八闽通志》卷五十九“祠庙志·威镇庙”条陈:“宋建炎中,寇逼近境,民祷于神。一夕大雨溪涨,寇不能渡,有衣白衣乘白马者,诱贼他去,攻具漂荡殆尽,贼亦多溺死,邑以无事。”曾天爵《广泽尊王谱系纪略》云:“咸丰三年(1853年)间,厦门同安等处小刀会匪滋事,揭竿倡乱,蔓延南安,四处抢掠。官军剿捕数月,匪焰炽张,骤难歼灭。官绅前赴郭山祈祷,夜梦神指授机宜,随厚集乡兵,会合官军戮力剿捕,贼遂以平。每逢祷雨祈晴,有求必应。”《泉州府志》《诗山书院志》《安溪县志》亦有类似的记载。

郭忠福本名不见经传,未成年便羽化登仙,在造神运动的推波助澜下,以各种“灵异事件”为加持不断塑造郭忠福的形象,即由起初的牧羊童到和蔼可亲、忠孝与祈福禳灾等形象建构,实现了其由人至神的成功演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与人们的精神寄托。正如清时期的四川总督黄宗汉的《尊王谱系纪略序》所言:“故忠臣义士能为国勠力、为民兴行,则朝廷必有崇德之文。今以尊王之事观之,其灭火宫中,破贼境上,利在社稷;降一夕之雨,出三四百人之命,德在生民。”

正是由于郭圣王“忠孝仁义”的精神内涵,故深受海内外信众的推崇。清代《南安县志》记载:“尊王每年八月祭墓,凡闽、浙、吴、粤及南洋群岛到庙瓣香者,以亿万计。”类似的记载还有《郭山庙志》卷之八“尊王分庙纪闻”曰:“在实叻新加坡,庙亦名凤山寺;在槟榔屿,庙亦名凤山寺。”由此也彰显了闽人在南洋各地的势力及其对故土风俗的眷恋。

目前,东南亚奉祀广泽尊王的庙宇多达300余座。郭圣王信仰在东南亚传播过程中突出了代际、隔辈传承的特点,尤其是青年华侨华人群体信仰成为新特征。新加坡南安会馆专门成立了45岁以下的南安乡亲都可参加的“青年团”,以青年的生命活力和创新、创意的动力为愿景,曾多次举办与广泽尊王有关的民俗、学术活动。调研发现,在近年举办的进香朝拜等活动中,来自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宫庙的青年华侨华人占比均超过50%,而新加坡的青年占比更高,约65%,这与以往被称为“老年团”的信众形成鲜明对比,彰显广泽尊王信仰在东南亚传播的新特征。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