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2024年全国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工作会在福州举行。在“新版目录”对艺术学门类学科作出重大调整的背景下,此次会议深入探讨了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新特点及发展新趋势、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等具体问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及全国近百所相关院校的负责人、专家与会。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新版目录对艺术学进行了较大调整:原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由5个合并为1个,即艺术学;专业学位类别由1个调整为6个,分别为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并升级至博士层次。
去年9月,福建师范大学获批戏剧与影视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根据文件精神,艺术类专博要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希望我们师范类高校能够培养艺术教育类的专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吴青青表示,全国获批戏剧与影视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院校只有12所,而福建师范大学是其中的三所师范类院校之一。
“‘专博’的出现,对艺术教育家的要求更全面了。以影视教育为例,专业型博士不仅要懂理论、懂创作、了解前沿知识,还需要相应的授课能力。对于学校来说,培养‘专博’,也是在弥补学科建设上的短板。”吴青青表示。
对于转型“专博”培养,记者发现,因专业建设更为完善,艺术类院校普遍更适应转型“专博”,而综合性高校相对来说有更多困惑与担忧。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告诉记者,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只愿意从事学术博士生的培养,对专业博士培养“一头雾水”,“他们既不适应,而且也不想放弃学术博士培养”。董晓坦言,目前南京大学文学院正处于专业调整的“过渡阶段”。
专业学位点建构之后,高校如何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探索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在研讨时,与会院校普遍认为,专业型博士的培养模式、师资队伍、成果评价仍存在很多亟需厘清的概念和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例如,‘专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行业还是高校?抑或是两条路兼有?如果是行业,应该是培养知识型的戏剧与影视艺术创作人才;如果是高校,应该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的学者型人才,两者是有所不同的。”董晓进一步提出。
专业型师资队伍不足,是各高校公认需要补短板的一环。近期,不少高校纷纷加大对业界名家的引进力度。
去年11月,厦门大学宣布聘请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黄建新担任该校电影学院院长。近半年来,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已聘任5位电影与戏曲领域的业界老师。
但在此轮改革中,厦门大学并未设置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博士点。对此,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晓红表示,学校希望更稳妥地推进该项改革。
“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术型的人才培养是我们的第一要务。电影学院承担了艺术学一级学科学术博士点的建设,我们希望能先把这个建设好。当然,大的方向还是朝着国家改革的方向去前进,目前厦大电影学院也正在加强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例如聘请业界专家进校授课,开设暑期学校强化学生电影制作全流程的实践能力等。”李晓红介绍说。
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院长郭肖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厦门理工学院是一所地方应用技术型大学,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正符合学院的定位。郭肖华介绍,当前厦门理工学院把原有艺术专硕里的三个领域——电影、戏剧和广播电视,合并成戏剧影视专业硕士,同时将具体方向调整为戏剧影视编导、数字影像艺术、网络视听三个方向。
为了申报戏剧与影视博士专业学位点,福建师范大学也加大了专业型师资的引进力度。
“作为综合性高校,我们在引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型人才时,会受到学校统一的考核政策的影响。所以,我们眼下也在探索‘专博’建设在师资、人才培养等方面具体价值体系的制定,同时多渠道引进专业型人才。”吴青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