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武夷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专业缘于热爱

——杨秀晖《闽戏掠影》读后

肖 蓟

杨秀晖的《闽戏掠影》结集出版后,戏剧界人士有个相近的评价——写得到位、评得专业。一个青年作家,何以对戏曲如此感兴趣?何以能够评得颇为专业?答案就在书中:所以专业,因为热爱。她的戏评,除却热爱,还有一个先决要素——有精到的文字表述、娴熟的评论技巧。

怎样写好戏曲评论?杨秀晖通过多年探索,有了独到的实践体会。在评歌仔戏《侨批》的《一纸侨批赤子心》中,她感触颇深:“戏曲评论的切入点,除了专业理论级的剖析,还应有观众视角。”

戏剧,是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艺术;戏剧评论,是鉴赏美与评论美的创作。写好戏曲评论,既是一个技巧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观念问题。篇幅不论长短,只有写出有视野、有思想、有深度、有启迪的评论,才是受观众欢迎、对戏曲有促进的作品。《闽戏掠影》中25篇剧评,涉及歌仔戏、高甲戏、莆仙戏、梨园戏、闽剧、京剧、越剧等多个剧种;还有6篇人物访谈、2篇聚焦福建近20年戏剧创作与戏剧生态的民间剧团观察。每一篇作品,都切中肯綮,言之有理,言之有味。细细品读,有一种被她带进剧场,进而爱上戏剧的感觉。

写好戏曲评论,不仅需要对戏曲有深入的了解和观察,而且需要运用恰当的语言和技法进行分析、评价。因而,把握的技巧相对更多些——除了要熟悉戏曲外,还要兼顾演员表演、分析剧本、语言运用等。这些,杨秀晖都兼顾到了,并努力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在评莆仙戏《借新娘》的《有“戏”,有意义》一文中,杨秀晖谈道:“戏好不好,就看演员与观众贴得近不近。”而评歌仔戏《海边风》的《承传统,创新举》中,则有这样一段表述:“角色各异,不分大小,都是为主题服务,当你站在舞台上的时候,是否倾情演出,才最重要。”戏曲本是“以演员为中心”,她参到了其中真谛。

戏剧的故事怎么讲?她亦有自己的见解:“戏从何来?在于编剧巧思设置下的巧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和发展的路径与量比。”“追求通俗中的美学意义与当代性表达,注重呈现地方剧种的都市艺术化、城市化、创新化,以期彰显民间艺术的现代审美张力与价值。”这,是她在《戏从何来》中的阐述。

戏曲评论的语言,应该准确、生动、简洁,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甚或晦涩的词语。杨秀晖的剧评,深入浅出,通达明快,以寻常百姓的观剧体验循循善诱地引领读者步入戏曲艺术殿堂,并让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剧评作品,还要关注舞台美术,观察舞台设计、道具、服装等方面,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夸大其词或贬低其价值。这些基本功,杨秀晖掌握得颇为娴熟。在评高甲戏《陈化成》的《军魂一脉 江河万古》中,有这样一段简明扼要、不乏精彩的表述:“要么让观众笑,要么让观众哭,要么让观众怒。戏之好,在于每场都应有一个撬动点,动容之后,反复取譬,盘旋而上,把感情一层层往上推,体现剧情和情绪的发展,让感动再纵深一些,自然戏也就向前走了一步。”她在对这部戏剧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指出:“就整部戏而言,情感的张力似乎还可再行递进……”

福建不单有戏曲大省之美称,而且是中国传统戏曲种类存留最多的省份。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并称“闽戏五大剧种”,拥有各自的表演程式和“科步动作”,唱作俱佳,是闽地一道颇具特色的风景线。可是,由于信息时代娱乐方式多元化,以致出现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戏曲日渐式微。

杨秀晖长期关注闽戏生存与发展,多次不分时令、不问昼夜、不论晴雨,全程跟进,随团采访,探究从道具生产到当下民间剧团的处境与追求,写出《流动的舞台流动的家》等篇什,为民间剧团鼓劲加油。

读《闽戏掠影》,如同做了一次文化之旅。她的剧评,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文艺评论于文艺发展的重要性。这部剧评文集,对助力厦门乃至福建戏曲繁荣昌盛,对戏曲粉丝培植壮大等,都有积极意义。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