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厦门观察 上一版   
下一篇

厦门加速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推行功能复合、立体开发的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精耕第二空间 破解城市痛点

□本报记者 陈挺 通讯员 蔡玉婷

地下环形车道葛园路 (资料图片)

地下空间改造成党建基地 (资料图片)

鸿山隧道入口 (资料图片)

地下商业空间 (资料图片)

地下篮球场 (资料图片)

地下空间改造后成为科普基地。 (资料图片)

地表空间拥堵、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密度过高,这是很多一二线城市的通病。地下空间,被称为城市发展的“第二空间”,是破解这些城市痛点的一剂良方。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都要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推行功能复合、立体开发的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

多年来,厦门持续探索地下空间开发,已从早期点状布局、功能单一的1.0阶段,度过互联互通、协同布局的2.0阶段,开始迈入综合性开发、多层次利用、集中成片化发展的3.0阶段。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实施改进等多个层面,厦门不断创新,涌现出多个典型开发项目,取得良好成效,为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贡献地下空间力量。

1.0阶段——

开启早期探索 开发功能单一

每天傍晚,家住镇海路附近的很多居民总爱到鸿山隧道的纳凉点乘凉。这条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全长294米的人防隧道,如今摇身一变,成了集参观宣传和群众休闲纳凉功能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和共建活动空间,深受周边居民的欢迎与喜爱。

在改造后的鸿山隧道内漫步,顶部是蔚蓝的天空涂鸦,长廊两侧布置民防科普、民防情势等相关知识,防空洞内还有个改造后的篮球场,常有市民约上三五好友到这里打球。

事实上,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厦门很早就开始探索。

“20世纪80年代后部分防空洞陆续被开发利用。2000年后,本岛兴建了大量隧道和地下停车场,如钟鼓山隧道、轮渡大型地下车库等,2005年还建成福建省首座全地下变电站,标志着厦门进入市政基础设施地下化行列。”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城市与建筑设计处副处长赵静说,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厦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1.0阶段,较好兼顾了人民防空和城市建设需求,但多为点状布局,且开发功能单一。随着时代发展,城市对地下空间有了更新、更迫切的要求。

2.0阶段——

充分挖掘价值 土地集约利用

厦门市民许先生家住厦门火炬高新科技园附近,每天从集美下班坐地铁1号线回家后,总爱到这里的商业综合体嘉禾·新天地逛逛。“出了地铁1号线火炬园站就是地下商场,这里有很多餐饮店,还有各种潮流娱乐、商务休闲品牌,吃完饭走路回家,实在是方便。”许先生说。

据商场运营方厦门蓝火集团总裁钟国发介绍,嘉禾·新天地是厦门地铁1号线岛内段配套最后一个投用的地铁上盖项目,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其中地下部分2万多平方米。该项目将地铁人流与商业动线相互融合,实现地铁和商业无缝衔接,在充分挖掘地下空间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对地下空间商业价值的挖掘,始于2006年,从那时开始直到2020年,厦门进入了地下空间协同建设和互联互通的2.0阶段。

2007年,火车站—梧村地下商业街项目启动建设,这是厦门地下空间协同建设、功能复合开发的首次探索,项目建成后不仅满足了火车站片区旅客的过街需求,也带动了周边商业服务业协同发展。

2013年,厦门地铁开工,开启了地下空间利用的快速连接新时代。在此期间,建成大量的地下商业综合体和公共服务设施,也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2014年,厦门首个地铁上盖商业综合体项目华润万象城启动建设,与地铁1号线湖滨东路站直接连通,地下空间竖向开发至三层,为后续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建设提供了范式。

赵静表示,在这个阶段,厦门地下空间开发类型和规模有了较大突破,以轨道建设带动沿线地下空间发展,不断通过地下基础设施开发补足短板,初步实现片区互联互通、协同布局。

3.0阶段——

功能复合布局 集中成片开发

厦门奥体中心、厦门国博中心相继投用,随着两个中心未来承接办展、办赛时面临的人流密集、交通流量剧增问题,周边的凤翔新城核心区地下连通工程建设格外牵动人心。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分两期建设,未来可实现地下车库互联互通,预计连通车位数可达18117个,将进一步整合优化片区停车资源,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尚未投入使用。

据赵静介绍,2021年起,厦门地下空间开发进入3.0阶段。以轨道交通为骨架,陆续推出多个轨道商业综合体、TOD成片开发项目,通过三维立体交通系统引导多元业态,地下空间除了停车、商业、人防功能以外,还引导公共服务、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等功能在地下空间综合布局,释放宝贵的地面空间,保持地面开发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完整性,较好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

在市政设施方面,建成投用地下综合管廊约80公里,电力线路的缆化率已近97%,大大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同时,通过湖滨片区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湿地公园TOD、高林金林商住区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规划、建设和实施层面进一步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形成地下空间集中成片、规模开发的共识。

赵静表示,在3.0阶段,厦门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进入综合性开发、多层次利用时代,集中、成片化发展是最鲜明的特色。

向地下要空间,向集约化土地利用要效益,厦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