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第12版:厦门观察 上一版   
上一篇

相关链接

本报记者 陈挺 通讯员 刘一鸣 整理

借鉴先进城市理念 构建地下智慧城市

近年来,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专门开展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专题研究,形成《厦门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课题研究》,结合厦门城市发展方向,统一全市开发共识,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理念和思路,倡导城市功能地下化、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地下化,地下空间以成片综合开发为主导,融入商业公共服务等更多城市功能。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所所长韦希对此做了说明。

1.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什么?

本课题借鉴了国内外先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趋势和理念,提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的定义和内涵,通过分析厦门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制定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发展目标和策略,形成理念与共识,通过引导老城片区地下空间互联互通、新城片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逐步构建地下智慧城市的发展蓝图,促进厦门市实现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发展目标。

2.地下公共体系如何构建?

分类指引,形成功能整合、多系统协调的地下空间公共体系。

综合利用大型公园绿地、广场的地下空间,建设商业与公服设施,提升土地集约化利用效率;综合考量经济、技术、生态景观等要求,构建地下车行系统、立体化道路交通网络;完善地下市政设施;鼓励地下物流与仓储设施;协同地下防灾减灾和地下人防设施,形成平战结合、功能配套、综合开发的城市防护体系。

3.地下空间如何综合开发利用引导?

在平面维度上,针对开发规模较大的新城核心区,使各街区的地下空间与主要步行体系连成整体。小街区内部地块采用联合式开发,在功能、交通和空间等维度实现地下公私空间的连通。

在竖向维度上,地下空间与地上建筑物和各类功能空间进行统筹规划,使各类地下设施在竖向维度上协同建设、同步开发,从而实现地上地下功能、景观、空间、交通流线等方面的协调和空间一体化。

在要素维度上,地下多种功能系统整合,设施分层布局,空间上统一整合。

4.地下空间如何与交通枢纽结合?

以地下空间为核心的立体集中式交通换乘,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实现各类交通出行的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多层次地下空间结构。

在枢纽内部交通融入城市通行系统,通过空中人行天桥、建筑物直接连接、地下人行通道、地下车行道、下沉广场、立体交通核等建设形式,多层次、立体、高效地连通枢纽站内部交通与周边城市空间,实现人流快速疏散。

在轨道站点上盖站城综合体,以轨道站点为中心实现复合集聚式开发,建设功能多样的上盖综合体,形成运输服务业和商业服务业的双轮经济驱动模式,促进多渠道开发收益。

在建地下空间主要创新点扫描

湖滨片区地下环行车道项目

创新性地采用地面连廊、地下通道与片区地上空间统一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基于地上建筑功能及使用需求,并结合地面道路红线范围,在地下负一、二层设置叠层地下车行环路并合理配套地下步行道。环行车道及地下步行道充分连接周边地铁站及商业体,并注重地下道路环境品质设计,该项目是厦门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样板工程。

湿地公园TOD项目

在城市设计方案编制阶段,对地下轨道站点、商业设施、停车场以及附属设施等进行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将轨道站点通过地下步行通道连接项目各子地块,串联居住、商业、轨道交通等系列设施,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

高林金林片区综合开发

在城市设计阶段,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进行统筹谋划、整体设计。在空间布局上,统筹考虑商业、道路、停车等功能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地面作为景观绿轴、公共活动空间,地下一层设置与地面绿轴呼应的公共轴线,引入商业及配套设施,打造地下“公共活力轴”,地下二层整体联通开发为停车场。在立体慢行交通空间设计上,在地块间二层以上设置空中连廊,整体形成空中连廊+地面绿道+地下步行街的三层立体化慢行交通体系,保证各地块间地上地下便捷通达。

综合实力排名居全国第13位

据《2021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综合实力排名,厦门居全国第13位。

截至目前,厦门市已建成地下空间2754处,总建筑面积约2874万平方米,以10米以内的浅层开发为主,人均地下空间建筑面积5.57平方米。

其中已建成轨道线路3条,约95公里,在建轨道线路3条,约87公里;已建成地下车行道路约91公里,包括30座隧道及2座跨海隧道;已建成地下变电站1座,地下大型污水处理厂3座;已建成干支线综合管廊约80公里,缆线管廊约282公里,同时各重点片区在建综合管廊约82公里。

(本报记者 陈挺 通讯员 刘一鸣 整理)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