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海峡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回荡在两岸的动人音符

——“台湾音乐诗人”叶佳修的海峡情

□本报记者 吴洪 文/图

叶佳修(右)与张明敏合唱歌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草鞋是船,爸爸是帆,奶奶的叮咛载满舱,一股离乡的惆怅噎满腔。”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爸爸的草鞋》等一批台湾经典歌曲在两岸广为传唱,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这一系列歌曲的词曲创作者,正是被誉为“台湾音乐诗人”的叶佳修。至今,他创作的近2000首饱含真情与哲理的原创歌曲,成为回荡在两岸的动人音符。

日前,“我把家乡唱给你听·海峡情”两岸原创歌曲评选颁奖盛典在福州举行。叶佳修作为特邀嘉宾,专程来榕分享自己多年来笔耕不辍的创作经历,以及谱写经久不衰歌曲的秘诀。

一湾海峡,是写不尽的乡愁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正是叶佳修成长中的一幅幅画面。

1955年出生在台湾花莲的叶佳修,从小跟随外婆在乡间长大,目睹了许多从大陆来的阿伯对故乡的思念——苍茫的大海边,一位年迈的老者站在高高的礁石上,向西极目远眺,久久不愿离去,因为那是故乡的方向……

“我接触过许多来自大陆的阿伯,听过很多关于生死离别的故事。这样的画面,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创作歌曲的素材。”叶佳修回忆道。

对这份乡愁最深的触动,来自于叶佳修的已故好友潘安邦,以及叶佳修服役期间的老班长。

叶佳修、潘安邦一直是彼此音乐事业上的好搭档,一个写、一个唱,两人时常聊起小时候的故事。潘安邦告诉叶佳修,自己的父亲就是一名军人,17岁时穿着草鞋从温州来到台湾,从此故乡只能眺望。于是,父亲便将对故乡的思念,化成一个个小故事讲给潘安邦听。不过,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童年的潘安邦一直跟随外婆住在澎湖的金龙头眷村,祖孙俩感情深厚,那些挽着外婆的手看夕阳的日子,成了他一生最难忘的时光。

“从潘安邦的故事里,我不仅感受到了两岸亲人无法重聚的伤痛,也仿佛看到一位老人一手拄着拐杖,一手牵着小孙儿的温情画面。”潘安邦的叙述让叶佳修深受触动,决定将潘安邦的故事写出来。很快《外婆的澎湖湾》便创作出来,那唯美的歌词、轻快的曲调、温暖的场景,唱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人世间最难割舍的就是亲情。1975年至1977年,叶佳修在金门服役期间,认识了兵营里的一位老班长。他的妻子刚过门7天,他便离开大陆去往台湾,而这一别就是一生。后来,这位老班长想尽办法调到了金门,因为在这里能看到大陆。

老班长的悲情、潘安邦父亲的经历,让叶佳修动容不已。于是,他提笔写下《爸爸的草鞋》,为那些从大陆到台湾的阿伯发声,唱出他们心中的期盼。

“我的每一首歌曲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故事里的真情实感是歌曲打动人心的关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台湾校园民谣的加速发展期。而大学时期便投身音乐创作,带着一把吉他,一边弹奏一边哼唱的叶佳修,从众多台湾年轻音乐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台湾校园民谣的奠基人之一。

中华文化,是割不断的根脉

红T恤、花西装、牛仔裤,休闲的穿着、儒雅的谈吐、灿烂的笑容——岁月在叶佳修身上留下的痕迹,仿佛只有年龄的增长。

常有人说,热爱音乐的人永远年轻。在叶佳修看来,年轻是一种心态,而这份心态来源于对身边美的发现与热爱。《乡间的小路》《赤足走在田埂上》《踏着夕阳归去》《秋意上心头》《乡居记趣》……聆听叶佳修的歌曲,人们会发现,一半以上都在写田园风光。

“我是一个在乡下长大的孩子。小时候,与外婆生活在花莲乡间,家门口那一大片田埂,留下了我童年欢乐的足迹。”叶佳修笔下的田园风光既有“杨柳笑弯了腰,黄狗追得鸡乱跳”的乡村趣事,也有“走在林间的小径,撩过清清小溪”的静谧,还有“黄昏的乡村道上,洒落一地细碎残阳”的美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从小我就喜欢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唐诗宋词、历史故事,我把它们都融入歌词里。”叶佳修喜爱阅读,他欣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心疼陆游与唐婉“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别离,醉心于气势恢宏、荡气回肠的历史书籍,“小学五年级我就把《三国演义》的文言文版看完了”。这一点一滴的累积,培育了他后来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以及歌词里遣词用句的清新脱俗。

美在词中,更在心中。在叶佳修的生命中,大自然与书籍带来的疗愈力量,让他始终保持着乐天达观、淡泊明志的性格。所以,即便他的歌曲捧红了潘安邦、齐豫、蔡琴、陈淑桦等一批台湾歌手,他也依然甘于幕后,专心写歌,被乐坛誉为“最淳朴真诚的音乐诗人”。

叶佳修对当代乐坛田园音乐的贡献是开创性的,他的歌曲不仅影响了两岸一代人,还被列入两岸中小学音乐教材,继续影响着下一代。从他的歌曲里,人们可以获得平静安宁的心境与发乎自然的喜悦。

“中华文化是割不断的根脉,是美与灵感的源泉。”谈及对原创音乐人才的培养,叶佳修建议,两岸年轻一代要学习、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审美情趣、智慧启迪和道德陶冶,这样写出的歌曲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家国情怀,是永不变的初心

“手牵手什么也别说,哪怕沉默都是歌,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在两岸原创歌曲评选颁奖盛典现场,祖籍福建的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与叶佳修合唱的《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

这是两位年近七旬的歌坛巨匠首度同台演出,而他们的缘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种下。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张明敏以歌曲《我的中国心》一举成名。此后,他还唱火了《乡间的小路》《爸爸的草鞋》《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等充满爱国思乡情怀的歌曲,而这些歌曲的创作者正是叶佳修。

虽然身处不同地域,但叶佳修与张明敏有着同样的“中国心”。“每次来大陆就像回到母亲的怀抱。从出生婴儿,到白发苍苍,祖国就像母亲的手,给我温暖、给我指引。”因为从小读史,叶佳修对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有着很深的认同感。“两岸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审美和情感诉求。因此,我一直致力于两岸音乐文化的交流,希望能用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拉近两岸民众的心灵距离。”

近年来,叶佳修还致力于方言歌曲的推广,他创作了许多闽南语、客家话歌曲。“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文化、语言各有特色,可以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叶佳修表示,此次来榕参加活动,就是想听一听两岸原创音乐人如何“把家乡唱给你听”,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方言歌曲的创新发展。

早在2011年,叶佳修就开始将《映山红》《万泉河水清又清》《绒花》等爱国歌曲,改写成闽南语等方言歌曲,并在节目中演绎,两岸听众反响热烈。

“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方言红歌的创作与推广,让更多海内外中华儿女通过多元的音乐形式,感悟家国情怀,传播中国好声音。”叶佳修说。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