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体育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名农民的红色追寻

□本报通讯员 卢素平 赖全平 张凌波 文/图

夏初发(右)给学生讲解泉上土堡战役遗址中发现的武器。

“1933年,东方军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滕代远率部从江西石城挺进宁化,指挥攻打泉上土堡,取得入闽首战大捷……”4月26日,在宁化县泉上镇的东方军泉上土堡战役纪念馆,当地村民夏初发声情并茂地为参观者讲述曾经的烽火岁月,慷慨激昂的声音一点也听不出他已年近七旬。

30多年来,红色情怀促使夏初发四处追寻、收集红色文物3600多件;4年间,他累计筹资1000余万元,建设纪念馆。2019年至今,他以馆为家,自愿成为红色讲解员。

痴迷红色收藏

三明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宁化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夏初发说,自己从小听着外婆口中的红色故事长大,开蒙后还经常聆听红色宣讲。这些红色记忆,就像一颗种子,在他心底生根。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从事拆建行业的过程中,夏初发发现,不少散落乡间的红军时期的旧物被遗弃或损坏。这让他心疼不已,遂开始收集红色文物。比如,他多次前往泉上土堡战斗延祥阻击战旧址,在战壕里找到16枚锈迹斑斑的子弹壳;他请人清理战役遗址附近的茅坑、池塘,挖出步枪、土炮;他四处收集红军使用过的武器,其中,红三军军长黄公略生前的佩刀成为纪念馆“镇馆之宝”……

大刀、土枪、军号、纸币、徽章……30多年来,夏初发跑遍福建、湖南、贵州等20多个省区市,先后收集与红军、苏区有关的红色文物3618件,其中不乏国内孤品。

漫漫红色之旅,最令夏初发震撼的,莫过于2004年在江西见到的上千把军号。“我的家乡泉上是名副其实的军号小镇,我也有责任收集红色军号!”夏初发介绍说,早在1975年,泉上镇老红军罗广茂将珍藏41年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捐给宁化县文化馆,后经专家鉴定,那本号谱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因此,当他在江西见到那上千把军号后,初心再次被点燃。这些年来,他走南闯北,共收集军号1500多把,其中13把为红军遗物。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珍藏着的一张发黄的扩红通知书,也是夏初发的收藏品。2014年春,他偶然听说江西赣州有人收藏了一张扩红通知书,先后10余次前往寻访。为了省钱,他住最便宜的旅社,有时也寄住在村民家,饿了就啃个冷馒头。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8月,他终于捧回了这张“心头好”。

“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有时为了回收红色文物,他就把家当拿去卖。”夏初发的妻子张素英说,老伴一件衣服可以穿很多年,但对收藏文物却从不吝啬。多年前,夏初发在长汀县逛古玩市场时,发现手抄本《红军后方俱乐部》,里头用毛笔抄录了30多首红色歌谣,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他以5000元的价格回收;清流县一农户拆迁老屋时,拆下两幅写在6块木板上的红军标语,他花2万元买了回来……

“红色文物是无价的”

面对家人的埋怨,夏初发总是说:“红色文物是无价的。”如果说四处收集红色文物是初心使然,那么筹资修建红军主题的纪念馆,则体现出他的拳拳赤子心。

2018年8月,宁化县规划建设东方军泉上土堡战役纪念馆,夏初发先后筹资1000多万元,承担修建工作。一期工程竣工后,他又捐出自己珍藏的军号、土枪土炮、红军药箱等多件红色文物。

“每一件文物都应该到它该去的地方!”夏初发说。走进纪念馆,一枚枚锈迹斑斑的地雷、一幅幅老旧发黄的照片、一把把不再铮亮的大刀,仿佛都在诉说着革命岁月的峥嵘。

据了解,这些年,夏初发还把自己收集的多张红军谷证、路条、票据转让给井冈山革命纪念馆,另有80多把军号转让给漳州革命纪念馆。2020年,他将一台红军电台和200把军号转让给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当年底,他又成立“古今斋”驿站,推动红色文物入驻宁化客家古玩城,展出300多把军号。

“每一件红色文物背后都有一段红色故事,都是鲜活的教材。因此,当人们亲眼看到这些红色文物,便能更清晰地记住红色历史,更好地弘扬和传承革命精神。很多老人来参观时,看到红军当年用过的东西,都激动得老泪纵横。”夏初发说。

2019年3月,东方军泉上土堡战役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夏初发担任纪念馆馆长,同时也成为一名红色讲解员。当地政府拨付专项资金,助力夏初发管理纪念馆。二期建设完工后,纪念馆各项功能不断完善,已成为泉上镇文明实践所活动点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者3万多人次。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马上‘五一’小长假了,游客肯定比往年更多。”夏初发说,他已经做好了向更多人讲解红色故事的准备。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