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科技/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走近“天然肥料加工厂”

□本报记者 张辉 文\图

紫云英

王飞正在查看紫云英根瘤。

何春梅正在查看绿肥油菜长势。

有一种植物,既是农作物又能作肥料,它就是绿肥。人们栽培绿肥作物,不是为了收获,而是为了让它给土壤和其他农作物提供天然养分。

在化肥出现前,绿肥是农业生产上最重要的肥料来源之一。农谚“花草种三年,薄田变肥田”,说的就是其强大的养地能力。进入工业时代后,更加高效便捷的化肥成为农民首选,“慢性子”的绿肥逐渐退出舞台。

不过,化肥也有局限性,特别是长期不合理与过量施用化肥,容易导致各种土壤问题。因此,人们寻求化肥减量替代方法时,将目光投向了一度被遗忘的绿肥。

让我们走近“天然肥料加工厂”,来认识这种奇妙的植物。

化肥还是绿肥

4月,寿宁县凤阳镇大石村,臻锌园葡萄专业合作社的1600多亩设施大棚里,巨峰葡萄树结束了冬眠,开始萌发新芽。和常见的葡萄园比,这片园子有点不一样:葡萄架下长满了半人高的青草,一些草正值花期,紫花、红花、黄花不一而足。

“其实,以前农民恨不得果园里寸草不生。”合作社负责人张成芳说,高山晚熟葡萄是凤阳镇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全镇种植规模1万多亩,年产值超亿元。2014年,他发起成立臻锌园葡萄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那时,当地葡萄园还是我们最熟悉的样子:地表光溜溜,杂草一冒头就被消灭得干干净净。

清耕果园外在光鲜,内里却十分脆弱。

“地表缺少植被覆盖,土壤缓冲能力降低,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福建省农科院资源环境与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员何春梅说,果园里的草不是除得越干净越好。它们看起来碍事,实则是果园的守护者——除了保持水土,还能调节土壤温湿度,为果树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有些恶性杂草可不是省油的灯,如果任其野蛮生长,它们或长得奇高不便于农事操作,或沿树体攀爬缠绕影响果树正常生长。

相较之下,绿肥作物可谓果树们的梦中情“草”。

首先,它们能够与果树和平相处,绝不干鸠占鹊巢的事。其次,它们长势惊人,拥有充足的生物量。因此,许多绿肥作物,也是优秀的牧草。当它们长到最茂盛的时候,人们将其翻压入土。植株被微生物腐解后,就能转化成土壤养分和有机质,竭尽所能反哺果树。

化肥为现代农业增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化肥所含的成分相对单一,如果长期过度不合理使用,就可能导致板结、酸化、养分失衡、有机质减少等各种土壤病。在这样的土壤环境中长出来的水果,产量和品质都会大打折扣。

如何为土壤“治病”?不用化肥,必然极大牺牲产量。关键是科学用肥,比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土壤缺什么补什么。种植绿肥作物,则是一种“治未病”的方法。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肥用量,并重塑土壤“体魄”,让其更加健康可持续。

果园里种草

哪些草能够担起绿肥重任?

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科学家们从大自然中筛选出了一批“潜力股”,再经过人工选育,使它们能够为我所用。其中不能不提的,就是绿肥大家族中的高门大户——豆科绿肥。它们不仅生物量大,还天生自带固氮技能。这是因为,豆科植物能够与根瘤菌共生,二者通力合作,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氮肥,供农作物尽情享用。

紫云英就是最经典的豆科绿肥。早在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农科院资源环境与土壤肥料研究所便开展了紫云英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新品种选育等研究,累计选育出了闽紫1~8号品种。去年,闽紫8号通过了国家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株小草蕴含着大能量:每公顷鲜草平均产量超45000公斤,盛花期时地上植株干物氮含量3.4%,是名副其实的“天然肥料加工厂”。

紫云英是一种不耐旱的植物。过去,它们主要作为水田绿肥使用。稻田秋收后,农民利用冬闲田播种紫云英,来年三四月份春耕时,将其刈割后翻压入土,为新一季水稻提供养分。近年来,像设施葡萄大棚这样的山地果园,灌溉条件不断提高,使紫云英上山成为可能。

除了紫云英,苕子、羽扇豆、箭筈豌豆等也是优秀的冬季豆科绿肥。羽扇豆的名字听起来陌生,其实就是歌里唱的“鲁冰花”。十字花科中的萝卜、油菜也是冬季绿肥的优选。区别于食用品种,它们的绿肥专用类型被称为“绿肥油菜”“肥田萝卜”。印度豇豆、圆叶决明、穗序木蓝等则是夏季绿肥的代表。

果园种草,究竟该怎么种?

经过多年探索,福建省农科院的专家们总结出了一套果茶园绿肥周年套作高效利用技术。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该技术入选“水果园艺类”主推技术。

“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在果园种植冬绿肥;翌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冬绿肥长至盛花期或始荚期,进行埋青或覆盖利用;接茬6月中上旬至6月底种植夏绿肥,夏绿肥长至株高90~100厘米时可进行刈割,刈割后采用埋青、覆盖等方式利用;9月埋青再接茬种植冬绿肥。”福建省农科院资源环境与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王飞说,由此形成果茶园周年套作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让绿肥作物长得更好,种植前一两年还需要精细化管理。在播种前,最好清理果茶园内明显的石块、大段树枝、高大的杂树杂草等,并适度翻耕,整平土地,打碎土块;绿肥生长期间,可以适量施用肥料,以小肥养大肥。

释放绿色效应

果园种草究竟带来了哪些绿色效应呢?何春梅通过多年多地试验,总结出了一张绿色成绩单——

土更肥。与清耕果园相比,种植绿肥后可增加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10%~20%。如果一亩果园翻压1500~2000公斤紫云英,相当于减少30%氮肥、20%磷钾肥使用量。

景更美。套种绿肥,不仅可以抑制果园杂草生长,还能避免清耕管理带来的土壤侵蚀。在柑橘果园,表土流失厚度减少了25%~30.6%。而且,紫云英、鲁冰花、绿肥油菜等植物的花朵颜值爆表,盛花期时能够形成养眼的花海景观。

果更香。得益于绿肥的滋养,果树坐果率提高6%~15%,单果重增加2%~4%,水果维生素、可溶性糖等含量也显著增加,风味更佳。

果园种草,正逐渐成为绿色潮流。

早在2016年,我省便启动地力提升工程,推广种植绿肥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省级每年都对全省绿肥种植面积提出量化目标,并配套专项资金支持。目前,“果茶园绿肥周年套作高效利用技术”在福建全省推广面积超过30万亩,在全国应用面积超过500万亩。

不过,这个推广规模还不算很大。数据显示,全国现有果园面积1.84亿亩、茶园面积4896.1万亩。根据福建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测算的数据,福建冬闲田、果茶园适宜绿肥种植面积约1000万亩,实际种植面积不足十分之一。

“总体而言,我省绿肥发展相对缓慢,还需持续扶持与推动。”王飞说,绿肥种植技术虽然简便易行,但为了更好的增肥养地效果,需要增加一定的人工管理成本,加上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这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农业专家们想了不少办法。一些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运用无人机统一飞播绿肥种子,从而减少人工作业成本。王飞则建议做好“绿肥+”文章,打造绿肥农产品品牌,让好产品卖出更好的价钱。

王飞所在的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打造了线上电商平台“绿肥生活馆”,为全国各地绿肥农产品提供展示、营销、销售等平台。目前,福建已有9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入驻该平台。其中,惠安家兴家庭农场从2018年开始在芭乐果园套种绿肥。经过绿肥品牌打造后,其芭乐市场销售价格从每公斤18元提高到了每公斤30元。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