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海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日,由海峡书局编印的《中国天蛾科图鉴》出版,这是我国目前最新最全的一本天蛾科图鉴,由两岸学者合作编写完成。作者之一的台湾学者黄嘉龙此前还出版了一本《月光下的萌虫飞蛾》,也是许多飞蛾爱好者常备的口袋书——

两岸学者带你翻阅萌虫世界

□本报记者 陈梦婕 实习生 陈宇轩 黄嘉俊 郑馨

黄嘉龙展示他的两本书籍以及部分蝶蛾标本。本报记者 陈梦婕 摄

“我国医药大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有云:‘蝶美于须,蛾美于眉’,意味着蝴蝶之美在于其触角像男性的胡须,蛾子之丽因其触角似女性的弯眉,连与‘蛾’同音的‘娥’与‘峨’也是美丽与神秘的象征。”在新出版的《中国天蛾科图鉴》的序中对蛾有一段如此美妙的描述。

根据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机构的统计,世界上已经命名记载的鳞翅目昆虫已经超过18万种,其中只有2万种是蝶类,所以蛾类和蝶类的物种数比例约为8∶1。“但由于多数蛾子常在夜间活动,相较于日间活动的蝴蝶更不易于被大众所注意,因此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这也是我们编写此书的初心。”《中国天蛾科图鉴》的编者是大陆青年学者蒋卓衡和闽江学院副教授、台湾教师黄嘉龙。

为什么选择天蛾?黄嘉龙告诉记者,由于天蛾在四季都会出现,白天晚上都有活动,晚上灯一亮它在上半夜就来了(有的蛾子要下半夜才开始活动),是蛾类观察入门非常好的对象。天蛾的体型相对大,最典型的特征是前翅狭窄且长,后翅明显要小,停歇时远远看上去像一架战斗机,造型前卫帅气,是许多蛾类爱好者的“心头好”。

此外,天蛾中还有不少“明星”,如黑边天蛾、透翅天蛾和长喙天蛾。它们飞行速度快,访花的时候伸出的口器很长,看着像鸟的嘴,常因被误认为是蜂鸟而上热搜。蒋卓衡介绍,天蛾传粉效率在整个鳞翅目昆虫里排名第一。在很多地区,如果没有天蛾参与授粉,当地很多作物的生长就会遇到困难。

目前,我国关于中国天蛾科昆虫的系统性图鉴仍十分有限,此次《中国天蛾科图鉴》的出版可谓填补了空白。它不仅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天蛾各个生命周期的形态、分布等,还立体地插入了其研究历史、传粉行为、与植物趋同演化的生态行为等,生动有趣,是一本综合性的天蛾研究著作。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有黄嘉龙的加入,书中还收录了井上绒毛天蛾等台湾特有物种,许多珍贵标本、照片、资料等,都是他专门回台湾搜集取得的,该书也成为首部收录了中国所有天蛾物种的图文出版物。

2021年,黄嘉龙首次与海峡书局合作出版了《月光下的萌虫飞蛾》,他从事蝶蛾生活史及多样性研究已长达20年,博士生导师就是台湾著名的昆虫专家徐堉峰,徐老师也是这本书的编者之一。此前,徐堉峰已与海峡书局合作出版了《中国蝴蝶图鉴》,书局得知他对飞蛾也颇有研究,提出写一本蛾类科普书籍的想法。徐堉峰因平日教务繁忙,便推荐了自己的得意门生、当时已应聘到闽江学院任教的黄嘉龙,这就有了《月光下的萌虫飞蛾》的问世。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改变人们对蛾类的刻板印象,其实,它们和人类一直是休戚与共的,只是因为多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出没。蛾类的美完全不亚于蝴蝶。”黄嘉龙告诉记者,他特意选择了长长的有着如同飘带一般美丽尾突的大蚕蛾作为书的封面,背景文字是他抄录的大蚕蛾英文介绍。

不要小看这些文字,它藏着许多蛾子的秘密。黄嘉龙介绍,其实,大蚕蛾长尾突的功能到近10年才被人们发现。以前有人猜测它如此美丽,是为了吸引雌性。问题是雌性大蚕蛾也有着长而美的尾突,这种猜测显然不合理。一直到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期刊发表了一篇文章,这个谜题才被解开。科学家做了一组对照实验:把完整的大蚕蛾和剪掉尾突的大蚕蛾一起放到一间暗房里,然后放蝙蝠去捕食。他们发现,保留有尾突的大蚕蛾生存率明显要高。因为它的尾突能够反射蝙蝠的超声波,蝙蝠上去一口咬掉尾突,大蚕蛾便得以脱身自保。

“我读到这篇论文时非常震撼,不禁赞叹科学家是如何穷尽各种办法去探究一个未解之谜。格物致知,这也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魅力。”黄嘉龙说,人们会恐惧其实是因为不了解。而当你通过书本得以一窥大自然的奥秘时,再遇到一只没见过的小动物,也许就不会被吓得不知所措,而是心生好奇与亲近。因此,在书中,黄嘉龙还专辟一章写了蛾类的采集、标本制作与饲育等。读者可以试着据此饲养几只自己的飞蛾宝宝,细细观察它从孵化、化蛹到羽化的全过程,甚至听到某些毛毛虫的叫声,获得更多大自然的知识和趣味。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