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华安:让高山族文化润土润心

□本报记者 李妙珠 通讯员 黄建和 许鹏飞

今年“五一”假期,舞者在华安二宜楼里表演高山族舞蹈。 黄建和 摄

近日,漳州市华安高山族舞蹈队受邀赴京参加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2024年第二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项目开展首演。凭借特点鲜明的服饰和律动,他们的表演点燃了活动现场的气氛。

作为大陆高山族同胞聚居最多的县,一直以来,华安县致力于挖掘在地高山族文化,不断推出文艺作品,创新方式载体,推动高山族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等,同时促进民族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出作品”到“出精品”

高山族善舞,有拉手舞、抛陀螺、竿球等特色舞蹈或传统体育活动。在华安,提起高山族舞蹈的推广与传承,不能不提华安高山族舞蹈队的编导兼教练——张金梅。

1998年,华安县计划举办大型活动,需要一部高山族文艺作品,刚从泉州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张金梅揽下任务。

万事开头难。彼时的张金梅还是个“门外汉”,没有现成的舞蹈可学习,她就向身边的高山族朋友请教,根据他们描述的舞蹈动作和场景进行创作,然后和队员们一起反复讨论、修改。历时2个月,展现高山族婚嫁习俗的《山地情歌》诞生了。

演出现场,随着音乐响起,由张金梅扮演的高山族新娘和爱人互换槟榔带,婚礼仪式展开,气氛渐进,最后众人跳起拉手舞欢庆。这个节目深得观众喜爱,也让张金梅彻底迷恋上了高山族文化。

20多年来,张金梅的工作岗位换了又换,却未曾停止高山族舞蹈作品的创作。一有空,她就反复研究高山族舞蹈影像作品,扒动作;想到一个动作或舞蹈造型,她都要随手画下来,生怕忘记;她多次赴台,深入高山族部落进行沉浸式学习,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习俗。每次归来,沉甸甸的行李箱里装的都是她收集的舞蹈资料和素材。

凭着这样的投入和钻研,她陆续创作出《福满高山陀螺飞》《抛陀螺》《竿球》《射耳祭》等10多部优秀舞蹈作品。其中,《抛陀螺》《竿球》等作品,在福建省第七、八、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连续三届获得金奖和银奖,并在全国第九、十、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连续三届荣获二、三等奖。

除了创作,张金梅还开办面向青少年的公益班,每周日免费为高山族年轻一代传授高山族舞蹈;成为高山族拉手舞县级传承人后,她也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以景区“火”促传承“活”

在华安,游客与高山族舞蹈“不期而遇”已是常态。

“五一”假期,华安县新圩镇官畲景区凤凰台上和华安二宜楼里,来自华安高山族舞蹈队的演员频频亮相,竹竿舞、拉手舞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舞蹈让游客们纷纷驻足观赏。操石磉、摇锅、抛陀螺等趣味竞技项目,更吸引众人参与体验民族传统竞技的快乐。

据华安高山族舞蹈队骨干范李玲介绍,高山族舞蹈节奏鲜明,很有感染力。其中,拉手舞是高山族舞蹈中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广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2008年,华安高山族拉手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激发文化传承自身“造血”功能,2021年,华安高山族舞蹈队将高山族拉手舞融入“世遗”土楼;去年,舞蹈队又与官畲景区合作,定期推出“高山畲水一家亲”文艺表演,让景区的“火爆”和文化传承的“活力”来一场双向奔赴。

高山族舞蹈队20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华安节庆活动的一线。“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平时也有本职工作或生计,很难长期聚在一起排练表演,且成员更替频繁,极不稳定。有了一定的演出收入,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同时,常态化的舞台实践有助于提高队伍的整体演绎水平。”范李玲说。

民族文化已成为华安文旅的一大亮点。“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发掘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推出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推动传统文化进景区,让游客体验和感受华安民风民俗和独特文化魅力。”华安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林英说。

教与学的“旋转共舞”

高山族文化的赓续,校园是一个重要平台。

早上9点,是华安县华丰中心幼儿园大班孩子的早操时间。踩着欢快的旋律,大家手持器械奔向操场,时而挥舞竹棒,时而操起竹竿,最后手拉手围成圈跳起拉手舞。整套早操动静交替,包含了走、跳、跑、爬等基本动作。

“我们根据高山族舞蹈并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创作了这套早操,让孩子们既能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也锻炼他们的灵敏和协调能力。”园长沈丽芬说。

让幼儿与民族文化亲密接触,是这所幼儿园最大的办学特色。精致的民族风格手工艺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校园内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沈丽芬看来,高山族歌舞、服饰、体育竞技和民俗活动形式丰富,适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教育。经过10多年探索,幼儿园根据不同年龄段设置园本课程,让民族文化贯穿幼儿教育全过程。该园还耗时两年完成省级课题《高山族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实践研究》。

抛陀螺是高山族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每周三下午,在华安县第二实验小学陀螺社团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掌握抛陀螺方法后,由近及远、由低到高,不断加大难度,比拼谁打得最准、打得最多。今年,该校将抛陀螺纳入体育课程教学。“把高山族文化引进校园,能够为体育课程的多样化开展提供更充足的资源性保障,也有助于高山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校长陈赞钦说。

为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打造“五育并举”特色品牌,近期,华安县教育局继续组织高山族陀螺队到全县各中小学强化培训体育教师,进一步传授抛陀螺基础技巧、策略与战术、专项知识。

华安县教育局副局长宋清忠说,县里还将发挥学校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主阵地作用,创新方式、多措并举,切实让抛陀螺进校园活动成为生动的“实践课”,并计划将抛陀螺比赛纳入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比赛项目,为学校体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