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三明市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持续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建设注入“氟”动力

为企业解忧 为产业育才

□本报记者 罗昱伦 通讯员 刘子豪

氟新材料产业是三明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当地已培育出海斯福、三农新材料、东莹化工等3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区域龙头企业。

2017年6月,全省首家“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院校协同”的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三明学院。该研究院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助力当地氟新材料产业实现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近日,记者走进三明市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探寻含“氟”新质生产力发展背后的故事。

探寻“氟”方向

在三明学院的微通道反应器实验室内,几名科研助理正目不转睛地观察着运转的实验仪器,不时对设备进行调整,准确记录相关数据。

这是三明市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如何将技术“氟”利转变为发展福利?关键在于能否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通过细致考察,研究院确定了含氟医药中间体、含氟助剂、含氟特气等三个与含氟精细化学品生产相关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选择,充分考虑了企业需求,技术门槛虽然高,但创新价值大,研发出的新技术能有效提高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更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三明市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肖旺钏说。

企业“点菜”,研究院“上菜”,“订单式”的合作攻关模式,为技术研发指明方向,也让产业发展的难题得以解决,形成研究成果与新质生产力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

作为医药中间体的氟化苯酚,通常需要采用重氮化反应进行合成。可这一方法不仅收率较低,反应过程中还存在爆炸风险。如何处理制备产生的废水、废渣与废气也是让企业头疼不已的难题。接到“派单”,研究院与福建三明金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联合攻关团队,就“微通道连续流一步法合成氟化苯酚”的产业化技术开展研发合作。(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新技术通过微通道反应,以氟气直接氟化一步法得到氟化苯酚,合成过程更加安全,产生的‘三废’更少,极大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肖旺钏满脸笑意地说,“以往化工行业总是给人以‘高污染高危险’的印象,新技术带来了改变契机。”他进一步说明,“技术进步促进新质生产力提升,为企业解忧,让化工更‘绿’”。

如今,研究院已协助福建三农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深竹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18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2项。

积蓄“氟”力量

技术突破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人才储备则是行业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也是研究院的使命之一。

“现在的科研力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引进人才、联培硕士与科研助理。”肖旺钏介绍道,研究院聘请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2名知名专家担任顾问,近年引进海归学者、北京大学博士等高层次人才35名,组建了80多人专兼结合的研发团队。同时,依托三明学院材料与化工专业,研究院还同厦门大学等高校联培研究生招生107名,共同构成技术研发的中坚力量。

活跃在各个实验室的科研助理,是研究院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眼下,院内配备专职科研助理25名,以三明学院化学化工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为主,负责协助科研专岗人员进行技术开发相关实验,并负责与企业对接。

张琳是其中的一员。去年6月,偶然看到招聘公告后,有志于从事本行业工作的她,便报名加入这一团队。谈起这大半年的经历,她感触颇深:“在一次次实验中,曾经书本上有些枯燥的定理变得具体生动,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都有很大提升。”

科研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作为应用推广研究成果的企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要跟得上。

针对氟新材料企业用人紧缺问题,研究院联合地方企业、职业院校,开展化学工程与工艺(氟新材料方向)等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提升函授班,举办化学检验工培训等专业技能培训,为相关企业培训员工3000多人次,60多名员工获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33名员工通过化学、环境工程专业函授获得本科学历证书;申办福建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首个“应用化工技术”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与企业联合招生40名,今年即将顺利毕业。一系列举措,收获了企业的如潮好评。

日前,以三明市计量所为主体,研究院共同筹建的“福建省氟化工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获批。该中心是我国氟化工产业唯一一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